爱超越一切-天主教星的家园 
爱超越一切
佚名 网络收集 阅读:889次 2023-03-01

格前十三,~7


本章即是所称的“爱德颂”,这里所说的“爱”并不是人伦道德的爱,也不是本性的爱,而是属于天主本性本体的爱。这爱是天主借圣神灌注于众信友心中,是圣神在他们心中所结出的第一个果实。为此,爱德是赐与每一位信友,并奠定信友生活根基的恩赐;这恩赐远超过其他一切神恩,因为爱德是“全德的联系”,是诸德的灵魂和根源。

在这里,保禄宗徒先是假设了五种极端的能力:能说人间的语言和天使的语言、明白一切奥秘和各种知识、全备的信心,甚至能移山、施舍所有的财产、舍身入火被焚,然后指出,若是没有爱作为动机与基础,那么这一切都毫无价值,以强调基督徒的行为若要有永生的价值,那么“爱”将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无独有偶,佛经《华严经》中有一段话与此有着极为相似的说法:“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它的意思是,虽然表面上看来做了很多事情,但若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很有可能会增长执着,或增加自私自利的心。虽然佛家的“菩提心”与天主教的“爱”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但都同属善心、爱心系列。正如耶稣告试门徒,“上爱天主,下爱众人”之“爱”是最大的诫命,保禄宗徒也否定了一切缺少“爱”的超凡行为,在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颇有殊途同归之呼应呀!

从《华严经》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到保禄宗徒的“但我若没有爱,我什么也不算”都给我们指出“爱”是行为价值的核心灵魂,若没有“爱”作为行为的支持,哪怕是外在的客观善行也将对行为者本人造成负面的伤害,因着两种宗教本质上的一些差别,这种负面的伤害也有着不同的幅度。对佛教而言,因为他们主张“自救论”,也就是说,一个人成佛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外在的,因为“佛”在心中,人人心中有“佛”,只要个人修为能达到一个足够令他成佛的地步,他自己就可以自动成佛,并不需要依赖某个外在的更高力量,在此前提之下,“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所产生的恶果只是针对个人的增长执着,或增加自私自利的心,并不存在受造物与造物主之间的失去平衡,(佛教是属于泛神论,没有造物主与受造物的关系)而天主教的得救论是属于“他救论”,尽管为了个人的成圣得救,个人的伦理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但得救的最主要因素却是天主耶稣基督的救赎,因此,人的一切罪恶,除了涉及自身及他人之外,还不可避免地涉及人与天主的关系,即受造物与造物主的关系。因此,“忘失菩提心”给佛教徒造成的是成佛的自身障碍,而“没有爱”给天主教徒造成的除了成圣路上的自身障碍之外,更多了一份对造物主关系的破坏,二者既有相同又存在着异同,但总体上相同之处更多一些。

在“忘失菩提心”或“没有爱”的前提下,人的行为越高超,给人带来的危险就越大,自私、骄傲由此而生,渐渐地远离善行的本意,没有爱心的善行无异于嗟来之食,他伤害受惠者的自尊也让施惠者愈发自以为是,使得人格日益分裂,为了行善而行善,渐渐地就会变得不再是善行了,对天主教徒而言,更有一份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当作“救世主”的危险,掠夺了天主的光荣。没有了天主,“天主的工作”将不再是天主的工作,所谓的善行,只是出于习惯,甚至连纯粹的人性之爱也没有了,而我们的行为价值却应是出于超性之爱的驱使。

圣人,不在于他作了多少大事,而在于他因爱而作了多少事,哪怕是小事!

     
本文已有224人点赞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APP已暂停下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