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德兰修女传-天主教星的家园 
星的家园 / 图书 / 德兰修女传 内容背景: 屏幕背景:
第九章
     

 花时间思考,花时间祷告,花时间笑。


    那是力量的源头,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


    那是灵魂的音乐。


    花时间游戏,花时间去爱和被爱,花时间给予。


    那是青春长驻的秘诀,那是上主赋予的特恩。


    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


    花时间阅读,花时间和善对人花时间工作。


那是智慧的泉源,那是通往快乐之路,那是成功的代价。


    花时间去行善,


    那是天国之钥匙,


一一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壁上的标语


 


即使是弃婴也能感受到爱


  早在摩提吉的临终关怀院刚刚建立的时候,就经常有人把孩子丢在那个破房子的门口,有时候,一天甚至会有3个孩子被丢在那里。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德兰姆姆就已经开始收养弃婴了。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加尔各答又是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尤其是印度贫穷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因为贫寒,许多父母不得不将新生的孩子丢弃,甚至残忍地弄死。加尔各答的弃婴,在世界各大城市中也许是最多的。


  在那段日子里,因为人手不够,姆姆为照顾那些小生命常常彻夜不眠,辛苦和劳累对姆姆来说,都不算什么,最使她伤心和难过的是,养育孩子所必需的食品、营养品和药品,经常短缺,她不得不四处奔走,马不停蹄地行乞于朋友、熟人和不熟的人之间。


  在姆姆看来,即便是被抛弃的孩子,也是上帝所赐,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利。


  到后来,当姆姆和修女们推着小轮车,在街上寻找垂危的病人时,也会在垃圾堆里、水沟里,或是教堂的门口,以及公共建筑物的阶梯上,发现被丢弃的小婴儿。有些时候,她们找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一一垂危的母亲紧紧地抱着哭泣的孩子。母亲的生命力已经丧失,但孩子还是一个鲜活的孩子。


 后来,弃儿的数量越来越多,临终关怀院显然无法容纳那么多的孩子了。于是姆姆当机立断,宣布成立一个正式的儿童之家,儿童之家就设在临终关怀院的旁边,除了收养弃婴,还兼作产科医院和学校。也就是,还收留并教育流浪的儿童,同时为单身的穷苦孕妇提供帮助,直到她们的孩子安全地诞生。


 姆姆说,在所有贫穷的人中,比较起来,恐怕没有谁会比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更贫穷更无助的了,他们是真正的弱者,他们最需要爱与同情。


  刚拣回来的婴孩,几乎个个都有着轻重不同的残障、疾病和营养不良,修女们必须细心地为他们洗澡,喂奶,喂药。除此之外,修女们还必须抱吻孩子,逗他们玩乐,引发他们的欢笑,让他们从身体到心灵都感受到母亲般的爱抚和温暖。即便他们肢体残疾,或是身上长满脓疮,疥癣。


  不管有何种理由,一个修女都不能拒绝抱吻孩子。这是规定。


  因此,在儿童之家里,你永远看不到一张发愁的脸,或一张烦躁的脸,一个修女只要抱起一个孩子,不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欢笑。有的修女甚至能够同时抱起两个或三个孩子,亲亲这个,再亲亲那个。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怜和欢喜,非常地美丽,也非常地感人,


 记者简,古德温在采访儿童之家的时候,看到艾美修女抱起一个患严重疥癣并涂满药膏的男孩,一会儿用鼻子亲他,一会儿又用前额顶他,亲呢得不得了,就忍不住问:“难道你不十自传染吗?”结果艾美修女回答道:“哦,如果你试试,就会发现,很快你就会克服被传染的恐惧,要不了多久,你就不会觉得他们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两样了。你只知道他们是孩子,而孩子,是需要很多很多的爱的,”


  这就是修女与一般医生不同的地方。在药物、手术和护理之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治疗,那就是以爱进行的心理治疗。而在德兰姆姆还是斯科普里城的小女孩龚莎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这种治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了。


  德兰姆姆是一个那样喜欢孩子的人,只要一走进弃婴之家,她就眉开眼笑了,不管当时她正在为什么事情烦恼着。她经常一手抱着一个婴儿,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一边检查督导工作,一加欢喜地抱吻孩子。


   这些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是姆姆最亲密的朋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一点。当她抱起一个初生的婴儿时,她眼神里流露出的由衷的慈爱和怜惜;当她向人们展示怀中的孩子时,那掩饰不住的骄傲和喜悦,那神采飞扬的样子,都让人恍惚觉得,她就是那个孩子的亲生母亲。


 儿童之家的弃婴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新生儿,新生儿中又有一大半是早产儿。而早产,多半是由于堕胎失败造成的。苏妮塔说:“我想有些母亲曾经服药,想把孩子打掉。这些孩子在尚未出生的时候,就中了毒。他们为了诞生而奋斗,有些居然成功了。这不能不说是奇迹,有的婴儿出生时不足两磅,连吮吸都不会,只能从鼻孔向胃里注射一点营养素,但他们居然活了下来。”


  新生儿的衣物多半都来自欧洲,但慷慨的捐助者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小生命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修女们不得不反复提醒他们:如果要给早产的婴儿做帽子,就不能做得比网球大。


 可想而知,要想把这样的婴孩平安地养活,是一件何等困难的事。所以,总会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无可挽回地死去。当他们小小的身体慢慢变凉的时候,修女们总是像亲生母亲一样,小心地把他们包好。


  有一次。姆姆甚至从一条豺狗的嘴里拖出了一个新生的孩子一一他被丢在一个垃圾堆里。两个来自欧洲的义工与姆姆一同经历了那件极其可十白的事,她们终生难忘。这个不幸的小生命在姆姆的怀里并没有存活多久就死去了。但姆姆说:即使他们一小时后就死了,我们也要收留他们。这些婴儿不能没人照顾,无人疼爱一一即使是小婴儿也能感受到爱。


  事实就是这样,即使是小婴儿也能感受到爱,不仅如此,只要是生命就能感受到爱,一只小狗,一只小猫,甚至一棵植物一一一棵树,一朵花,也一样能感受到爱。就像圣艾修伯里写的那个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还有那只等爱的狐狸。


 


在小孩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上主


  没有多久,儿童之家的美名就被迅速地传扬开去了,一些无力抚养孩子的父母,在听说了德兰姆姆的故事后,就亲自把孩子送来了,对这样的孩子,姆姆从不拒之门外。


  当巴布一一那个摩提吉的小男孩,当他10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只好领着他和他的弟弟妹妹来找德兰姆姆帮忙。巴布的父亲跪在姆姆面前,泪流满面。他请求姆姆收下巴布的弟弟和妹妹,然后他就带着巴布去乞讨和流浪。因为他找不到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


  姆姆看着他们,心里无比伤感,她深知他们并非没有自尊,而是落入了绝境。于是,她当即决定,不仅收下巴布的弟弟和妹妹,也收下巴布和他的父亲。弟弟小,只有两岁大,  自然去育婴堂;妹妹和巴布呢,到了学习的年龄,应该去上学。至于巴布的父亲,姆姆则安排他去育婴堂做勤杂工,报酬是每天供给他与修女们一样的食物。


 儿童之家除了收养弃婴,也收养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如果一个寡妇有几个孩子,那么儿童之家会考虑收养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为她分担重负。这些孩子来到儿童之家后主要是学习,除了认字、算术、唱歌、跳舞、绘画、阅读,最主要的是学习一或两门技艺,以便长大后能够自食其力。


  有一天,一位修女在街上碰到一个孩子,一看就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就把他带了回来。孩子不停地喊肚子疼,修女想,大概是吃了什么脏东西吧。就问他早上都吃了些什么?孩子说什么都没吃。修女又问,那昨天晚上呢?孩子还是说什么都没吃,那昨天白天呢?孩子仍然说什么都没吃。


  这个可怜的孩子,原来他的肚子疼,其实是肚子饿,


   这个孩子的经历,使仁爱传教修女会的每个人都非常震惊。后来,在为饥饿的孩子们争取食物的漫长岁月里,姆姆曾经多次讲到这个孩子。


  这些孩子的苦难感动着姆姆,也推动着姆姆,使她意识到,仅仅有加尔各答的这一个儿童之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后来时机一成熟,她便创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儿童救助基金会,以她的影响,几乎把全世界所有关爱儿童的个人和组织,都调动起来了。


  姆姆说:“在小孩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上主。”虔敬的信仰是姆姆透视世界、透视生命的眼光,她看见了我们所看不见的神妙和神圣。


  有个孩子为了表达对姆姆的感激,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牌子,长年挂在脖子上。牌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德兰修女,谢谢你收留了我。”


这个孩子叫圣文生·德


 


爱是没有界限的


 在儿童之家里,修女们除了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使他们能够平安地成长外,还要想尽办法使那些生病的或残疾的孩子恢复健康,同时,还要绞尽脑汁让孩子们欢笑。这些有着不幸身世的孩子,大都比较沉默内向,郁郁寡欢。而修女们深知:生命只有常常喜悅,才能健康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常常喜悦呢?


  有一回,修女们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一对母子,母亲已经垂危,但孩子生命力尚存。修女们把他们救回来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从那以后,那个小小的婴儿,就再也不肯吃奶,也不肯笑,任凭修女们怎么逗弄,怎么抚慰,也不愿动一动他的小嘴。后来,有个长相与他母亲相像的修女走了过来,他便一下子咧开嘴笑了。修女什么也没做,只是走近他,他便笑了。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给了德兰姆姆很大的震动和启示,使她意识到,只要是孩子,都会希望在一个父母双全的正常家庭里成长,即便是一个清贫的家庭。尤其是,他们需要生活在母亲的爱里,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因此,仅仅收留他们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他们的未来打算一一必须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养父母。


  但在具体操作这件事的时候,姆姆却表现得非常谨慎。一要查清这个孩子原来的家庭,父母是否健在,是否有抚养能力。二要尽量为孩子寻找印度籍的养父母,姆姆认为,孩子们如果能够在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文化里成长,就更好了。


  但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光过去之后,大多数的领养者仍然来自富裕的欧美,真正愿意领养弃儿的印度人实际上很少。


  有一对比利时夫妇甚至领养了一个残疾孩子。他们说:“我们有足够的爱来教养他,同时,我们有足够的钱来为他治疗。”


   后来,日本导演干叶茂树在为德兰姆姆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曾经专程前往比利时探访那个家庭。千叶茂树亲眼看到,那个曾经是弃儿的皮肤黝黑的印度小男孩,被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怜爱着。他不仅有了父亲和母亲,还有了两个亲爱的小姐姐,她们甚至比父母更喜欢这个来自遥远印度的小弟弟。


  孩子的养母得意地对千叶茂树说:“这孩子自从来到我们家后,从没生过病,一直都很健康。小姐姐们也非常照顾他,凡事都让着他。”干叶茂树也看到,那个孩子虽然在镜头前有些羞涩,但黝黑的小脸上却始终挂着明媚的笑容。


  孩子的养父则说:“我们现在不仅有两个女儿,还有了一个儿子,这让我感觉很幸福,因为领养这个孩子,使我们觉得印度离我们很近。如果还有其他国家的孩子不能得到妥善照顾,那么,我们愿意再领养一个。”


   这个走入比利时家庭的孩子并不是惟一的幸运者,很多孩子都找到了很好的或比较好的归属。其中有些孩子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充满奇遇的童话。就像一个灰姑娘或一个穷小子,因为与一个王子或公主相识、相爱,最后悲苦的命运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而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拥有不同身份的领养者,可以说,就是他们的王子或公主。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同和支持。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所以,当我们听到有人不理解甚至反对德兰姆姆的这一片苦心和善心时,我们就不会感到那么惊讶了。


反对的人认为,印度的孩子就应该在印度接受抚育,不应该送给外国人。还有人甚至怀疑姆姆在做一桩买卖,有份印度报纸就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被出售的印度儿童”的文章。


   对于这些猜测和反对,姆姆只是付之一笑,姆姆从不评断那些误解她的人,在她看来,那些孩子都是她的孩子,只要他们能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她受点委屈不算什么。姆姆说“爱是没有界限的,人种、民族、国家、语言和信仰,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一种限制。只要有爱,就能够成为父子,兄弟和姐妹,就可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最最重要的,就是是否有爱,而不是别的什么。”


  对于每个被领养了的孩子,姆姆都有一份详尽的档案。他们的照片、简历,以及领养家庭的有关情况,都被详细地记录在几本厚厚的相册里。因此,这些相册就成了姆姆非常珍爱的无价宝书。当有人来修院参观时,姆姆就会得意地把那些宝书搬出来,请参观者一起分享她的喜悦和幸福。


  而那些没有被领养的孩子呢,儿童之家自然就成了他们永远的家,修士修女就成了他们至亲的父母,他们要一直在这里生活,直到长大成人。当他们到了学习的年龄时,修会就会安排他们进入学校学习。等学成了,再为他们安排工作。一旦到了婚嫁的年龄,修女们还要帮他们成家一一只有到了那一天,修女们对他们的照顾才算告一段落,而他们也会带着孩子回来探望修女,这时候,德兰姆姆就会跟他们开玩笑,说:“不是一个岳母或婆婆,而是20个,或更多个岳母或婆婆在等着你们呢。”


  其中也有不少优秀的孩子长大后考入了大学,或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接受教育。也有的孩子长大后留在了这里,成为仁爱传教会的一名修女或修士。


  有个男孩,父母双亡,是年迈的祖母把他送到儿童之家的。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五光十色的世俗生活,而是宣誓效仿德兰姆姆,用毕生的努力为穷人付出。再后来,他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神父。


  曾经抚养过他的白纳德修女说:“在他年幼的时候,会母曾经几次问他长大后做什么。每一次,他都是那样眼睛亮亮地、崇敬而深情地看着会母,坚定而明确地说:‘我要做德兰修女’。”


 


请看,生命就在这里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很多人认为,印度的贫穷,在某种程度上,跟印度的人口太多有关。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社会认识,堕胎和抛弃新生儿的现象在印度才会如此普遍,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仿佛达成了某种默契。


  但德兰姆姆却认为:上帝创造了一个富足的世界,足以养活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如果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那一定不是食物不够,而是分配出现了问题,在姆姆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上帝因为爱而创造了他们,即便他们尚在母腹,他们也是上帝的杰作。因此,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那就是出生权。这个权利是上帝赋予的。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该,从他们手里夺走。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先知)一书里写道: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为了捍卫每一个孩子的出生权,德兰姆姆一生都战斗在反堕胎这个战场上。


    在印度,她经常公开发表演讲,抗议政府的绝育计划一一有些过于激进的政府官员把计划生育演变成了强制绝育,尤其是在乡村,强制绝育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对此,德兰姆姆说:“生命是上帝的,我们没有权利消灭他。我们不断杀死生命,而且将自己凌驾于上帝之上。人决定谁生谁死,人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我隐约听见那些小孩的叫喊,他们还没出现在世界上,就已经被杀死,在上帝的宝座前,那喊声从未停止。”最后姆姆肯定:“在造物的恶行里,没有比堕胎更严重的了。”


  1979年12月10曰,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上,姆姆更是明确地说:


  “今天对和平最严重的破坏就是堕胎。如果一个母亲可以谋杀自己腹内的亲生骨肉,还有什么罪比这个更可怕?这就好像我们在互相残杀一样。神说:‘就算一个母亲可以忘记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会忘记你。’但今天,有数以百万未出生的小孩被杀,我们却一言不发。”


 “对我来说,最贫穷的国家,就是那些将堕胎合法化的国家。它们害怕弱者,害怕还没出生的小孩。让我们救救孩子,让我们确保每一个孩子都真正受欢迎,不论是已出世的,还是末出世的。因此今天我要求你们,陛下,阁下,先生,女士,你们从世界各地来的每一位,请你们祈祷,好让我们有勇气保护这些未出世的生命。此时此刻,我在挪威为他们说话。”


  那天的典礼结束后,一个关心姆姆的人对她说:”有很多人不喜欢你关于堕胎的讲话,你又何必讲那些话呢?”


  姆姆坦然地笑道:“可他们是因为我做的事情才给我这个奖的。而我所做的事,就是挽救生命,包括未出世的生命。”


  1988年,东欧正面临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姆姆就在这个时候访问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在东德的两个分所。当时东德的堕胎法非常宽松,每年差不多有8万宗堕胎案发生。在挤得水泄不通的东柏林圣黑德维希教堂里,德兰姆姆真诚地呼吁为身陷困境的孕妇开一个收容所,并提醒人们,每一次堕胎,都意味着双重的死亡,也就是,既杀死一个婴孩,也杀死了自己的良心。


  演讲结束后,姆姆对前来采访她的记者说:“你知道,人们总是为了战争中无辜被杀的孩童忧心十中忡,并想方设法阻止这种事情发生。然而,如果一个妈妈想要杀死自己的小孩,又如何阻止呢?对上帝而言,无论在何种环境中,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最后姆姆说:“尚未出生的小孩是穷人中最穷的人,因此他们是如此地接近上帝。”


   在(旧约,以赛亚书)第43章里,上帝曾经明确地应许他的子民“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唤了你,你是我的,当你由水中经过时,我必与你在一起;当你渡河时,河水不得淹没你;当你在火中走过时,你不致烙伤,火焰也烧不着你。因为我是你的救主,的神……因为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我爱慕你。”


  据说这是姆姆一生中最喜欢的一段经文,在反堕胎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姆姆曾经多次引用这段经文来强调她的观点。


  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分清楚的,那就是德兰姆姆反对堕胎,但她并不反对计划生育,她只是强调要用自然避孕法来控制生育,她非常清楚,在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在这些国家的一些极贫地区,控制人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她反复强调一点:个人的决定权必须受到尊重,尤其是,在控制生育的同时。不能摧毁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在上帝眼里,都是独特而珍贵的,是有价值有尊严的。


 为了有效地对抗堕胎,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开始给贫穷的育龄妇女传授一种自然避孕法,就是用珠子来教她们学习计算生理周期和量度体温,以便准确计算出“安全期”。姆姆把这种做法叫做“出于爱心的自制”,这种出于爱心的自制,就是姆姆所推行的“自然家庭计划”的核心内容。


  这个自然家庭计划,因为既尊重了妇女和儿童的权利,又能切实解决贫穷家庭的生育问题,因此,一开始推行就受到了欢迎,而且很快就获得了成功。又因为这种方法并不违背天主教的教义和教规,所以,主教也很支持。在它推行的第一年,仅仅加尔各答一个城市,出生人数就下降了3万之多,


  除此之外,通过收养婴儿来减少堕胎,也是姆姆对抗堕胎的一种方式。姆姆总是一遍遍地告诉准备堕胎的妇女和医师:”要是你们不想要的话,不要杀死他,请把他给我吧,让我来照顾他。”


   以收养进行的反堕胎,同样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姆姆相信这是神的恩典。姆姆说,如果没有神的恩赐,她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里,通过收养,挽救几千个小生命。


   虽然姆姆反堕胎的立场是如此明确,但是,当她面对一个具体的堕胎妇女时,她又对她们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惜。她从不批评她们,更不轻看她们,


   一次,一个年轻的妇女来向她哭诉,说她几年前曾打掉过一个孩子,虽然几年过去了,但她仍然无法从那种强烈的犯罪感中解脱出来。所以,她非常痛苦,以致寝食难安。姆姆一句都没有责怪她,而是拉起她的手说:,那么,收养一个孩子吧,一个和你那个孩子年龄相仿的孩子,如果以后再有了小孩,就把他当做神的礼物好好珍爱吧。”


   有个名叫马格里治的记者,为了拍摄一部德兰姆姆的电视片,跟着姆姆走了很多地方,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儿童之家。看着满屋子罹病、身残而又嗷嗷待哺的瘦弱弃婴,马格里治忍不住问姆姆:“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在印度这么一个人口过剩的国度里,花这么大的气力来保护这些可能很快就会死去的孩子,是没有必要的,您认为呢?”


  姆姆没有立刻回答马格里治,而是弯腰抱起一个又小又瘦看上去活不了多久的女孩,然后把她举起来,得意地说:“请看,生命就在这里!”


 


马格里治非常激动,当即无言。在为这部电视片撰写解说词的时候,他写道:“是的,我们同样应当指着我们的世界,这个充满扰乱、冲突和苦难的世界,大声地说:“请看,生命就在这里!”


马格里还写道:“生命有神妙的根源,有神圣的归宿。生命不是一个进化或其他的什么过程,而是一出戏剧,上帝便是那个伟大的导演一一那个伟大的创造者,而我们每一个人,包括那个又瘦又小的女孩,都是演员一一都有份参与其中。”


时至今日,加尔各答的希舒,巴满(儿童之家)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几栋高楼的相当完善的机构。


  入口处的门诊部专门供穷人带孩子来看病,一般有三个医生值班,每周大概要接待两千多个病人。在病房中照料病童的修女都受过专门的医护训练,可以胜任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排列着成行成列的绿色小床的房间,是专供新生儿和婴儿居住的。而带有庭院的房间,则是给孩童们的。一般情况下,修女们要照顾三百来个孩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专门安置贫苦的未婚妈妈的处所,以及一所专为街上受虐或沦为雏妓的孩子开办的学校。为了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归属,修会还专门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办理领养事宜的办公室。


   而在大楼的地下室里,修会还开设了一个免费食堂,每天对外供应一千多份食品。食客都是街上流浪的乞丐。这里是他们赖以享有食物的地方,也是他们一天中惟一的一餐饭。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APP已暂停下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