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受孕的孩子
健康的人格肇始于父母之间的相爱,爱是个体生命之完整的基础。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都能不停地由圣的泉源吸取力量,彼此之间的爱的交流才能持续如常。父亲和母亲同样需要滋养品;父亲自身与圣的泉源相连,便能以爱养育整个家庭;母亲要能满怀感情地养育儿女,也是需要吸取由圣的泉源而来的力量,以及拥有丈夫之爱的保障。
受孕期是日后人格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受欢迎”或“不受欢迎”的感觉的根基。虽然从机能上来说,人们尚未能找到怀孕妈妈留给胎儿的情绪痕迹;但从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个案看来,已可指出孕妇的情绪足以影响胎儿。某些文化对孕妇既是尊敬又宽容的,在菲律宾,孕妇的一些突发奇想的念头或迫切想要的事,都会受到重视给予满足的;如此做就是要防范挫折或失望的感受,会带给胎儿负面的影响。根据调查,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孕妇若忧心忡忡,挂虑着丈夫的生死存亡,生下的孩子多是残废、畸型或是经常困于忧虑中的。因此人们已认定,孕妇的恐惧或忿怒的情绪,产生强烈的胎儿运动。
身为丈夫的,如果未能成为妻子的安全保障,相反的,由于自己的经常缺席,或有情绪上或酗酒等的困扰而形成了一种焦虑,那么妻子便无法保持一种情绪上的平稳,供胎儿作正常发展。至于药物、酒精、烟和咖啡等的负面作用,就无需多赘了。反正,快乐而健康的妈妈,生产健康快乐的婴儿。
初生至婴儿期
由出生至两周大称初生期,初生的孩儿需要作四项重大的调适:
——温度的调适:从母胎内的华氏一百度,降至医院或家中的六、七十度。
——呼吸的调适:用肺而不是依靠胎盘呼吸。
——进食的调适:吸吮及吞咽取代了脐带与胎盘。
——排泄的调适:经由排泄器官的运作,而不再依赖脐带和胎盘。
成功的调适,有赖于几项因素:
——出生时的状况。
——母体的健康。
——母亲的情绪。
——出生后的环境。
在人格发展中,出生时所造成的影响是必须考虑在内的:
——非自然生产:这样的小孩多呈不利的人格特征,诸如过度的活动、不安定、易怒、焦虑、口吃、很难集中心力。
——剖腹取出的婴儿:安静、少哭、对出生后的环境较能适应;但在建立自己的呼吸上却较困难,因此头脑便会有短暂性或永久性的缺氧现象。
母亲在生产时相当顺利,或经验较少的产痛,对待婴儿的态度也会比较轻松。如果生产时大费周张,而在孩子开始懂事的年龄,母亲不经意的谈论,会让孩子觉得不受欢迎,或是觉得自己是妈妈受苦的原因。早产儿培育器发明之前,早产的孩子多呈下列特征:睡眠不稳、急躁、害羞、脾气很易燥发、注意力不集中、易忘事、对声音尤其敏感、一点小事便放声大哭。
初生儿已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粗鲁的触碰、噪音、冷温和潮湿的衣着等,引起不愉悦的回应;而愉悦的回应则来自温暖、舒适的摇篮、怀抱摇摆、轻拍以及悦耳的音乐。此时期的身体与情绪的满足,影响着日后独立个体成熟的情绪发展。
出生满两周至二周岁,属于婴儿期。这时期的情绪以行为反应为表征,而行为反应则视所受刺激物而定,特别是怒和怕的情形。一个人的行为反应模式,就奠基于此时期。未来的性情和人格都受此时期家庭,或周遭环境给予的刺激的影响。如果所受的刺激多是愉快的,长大后会是个快乐而自信的人;如果婴儿期常有害怕、愤怒的反应,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无安全感又不友善的成人,除非在成长过程中,情绪反应获得某些弥补;父母之间的关系稳定可靠,婴儿也会有种安全感,而在成年后自会显出一种信任态度;婴儿受到的是可怕的经验,即使是只来自父母中的一方,无可避免的后果便是一个焦虑的人格,对自己毫不自信自重。
小孩的第一个社会关系,既是从家庭开始,那么长大后的社会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就建基在婴儿期所处的家人交往中。如果加诸在婴儿身上的是要求完美的行为,否则便受惩罚,婴儿便展现一种因害怕而退缩的行为模式,同时压抑情绪以避免不愉快的受罚经验;如此长大的人,自然会视权威人士,包括天主在内,为惩罚性的父母。婴儿是幼苗,必须避免狂风巨浪的经验。
未臻成熟的父母难以容忍婴儿的要求,初生儿和婴儿都是只管要求的;他们所需要的触感经验未得满足,便不会快乐满意的。成熟的父母才禁得起其中的紧张;否则便以惩罚来制止孩子的哭叫,结果阻碍了情绪和心理的长成,而如此的阻塞住的生长,有可能形成一种类似智障的人,或是情感闭塞的人。
在婴儿期时,应逐步而温和地建立纪律,足以影响日后人格发展的如厕训练,不可忽视。如果大人在这一点上显得不耐烦、厌恶或是给予责骂,婴儿势必由于体能的限制而生成一种压抑性的气愤;如果成长过程中未获得改善,必将变成一个怒气填膺的大人。有时婴儿是因为气愤而不与大人合作,而大人则由于无奈而责罚婴儿;如厕训练有这种状况的话,呈现的模式便是每次经验愤怒时,肠子便会紧缩。结果在成年时便会有身体、心理交织的肠胃病。
纪律要求如果缺乏一贯性,最终的结果便是一名糊涂不清的大人。父母在是非对错上的要求有一贯的作风,孩子长大了也就常怀积极健康的态度,他们懂得信任,与周遭建立的关系也能是持久的。
幼儿期
两岁到六岁是幼儿前期,六岁至十二岁则是幼儿后期。自身独立个体的觉醒,在此时期出现,一些行为模式也在这时期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的经验,会加强婴儿期所发展出来的行为模式。
继续给予情感性的滋养,是此时期中非常重要的。幼儿此时所需的疼爱,必须得到适当的处理,日后方能展现平稳的个性。幼儿未能享有一贯性的爱护和接纳,长大后便成为一个不信任和渴望爱的人。反复无常的个性,便是未受爱护和肯定的幼儿经验所结出的果子。惩罚性和暴力性的父母,培育出的个性自是不友善、不信任和偏向消极被动的。从成年人的个性中,很容易追溯到这一点的。
游戏是幼儿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过早将责任加在幼儿身上,长大后的个性多呈无能承担压力。个人对压力或挫折的承受,是从幼儿期的游戏中逐一培养的。经由游戏幼儿也学习与人交往的技术。孤独的成人,多半是幼儿时与同年龄人游戏的机会被剥夺了。
伦理观念也是在此时期形成的。幼儿从行动的后果辨认是非对错。父母或家中别的大人的行为或语言也影响他们的判断;没有一贯作风的父母,常会打断幼儿推理和情感双方面的发展,甚至当孩子长大后,认知力仍是含混不清的。在精神分裂的边缘线上的人,对所生活的世界是深感混淆的,于是便不相信任何人,任何事。
青春期
青春期指的是人从无性期进入有性生命,这段时期从幼儿期的最后阶段算起,直至进入青少年的早期。这段时期常被称为反叛期,因为此时个体生命的行为,基于身心的转变常是难以预料的。青春期的孩子更觉醒到自身的个体性,而且要享受新发现的自立性,对家人产生敌对态度。在这个阶程反抗权威是很突显的一点,十三岁时与父母的冲突,可说是到达最高峰。父母的谅解爱护以及坚持,却是温和的纪律要求,是带引青春期的孩子稳稳走入下一成长期的重要元素。
在此阶段性的感觉生起了,孩子会有混乱感和罪恶感。此时孩子需要父母和师长的帮助,使他们明白所要经历的成长;青春期的孩子就是在此时期进入性的幻想。如果他们在这方面,接受的是恐吓和责备,那么势必发展出一种神经质的罪恶感,或是排拒成年人要教给他们的任何伦理观念。青春期的孩子清楚看到身体上的转变,因此有权利知道为什么,以及种种转变将把他带向何方。
性别的认定和接纳,有赖于青春期的孩子得到怎样的帮助,以认清自己。一名少女在发育期间,没有人好好为她解说月经的意义,她很可能就排拒自身的女性,而潜藏着愿做男孩的心愿。同样,为父亲的若未能好好给发育中的儿子解说,且自己经常不在家,那么儿子不可避免地去和母亲认同(母亲可能过分保护孩子),最终抗拒自己的男性身份。这种对性别身份的排斥,虽是不自觉的,但却能产生一个不愉快的成年生活,对自己的身份含混不定;而自我排拒和自我贬抑,便是不可避免的后果。
青少年期
十三岁到廿岁是青少年期,这是个人的生物群居状况的转变期,在这时期的个体是既非小孩,又非大人;这时期对个体而言是种冲突,因为对成年人的要求,经常会加在他们身上。此时期身体的转变非常的快,紧随着的是态度和行为的改变。青少年具有三大特征:
1、不稳定:肇因于期望和成就间的差距。
2、调适的困难:道德行为、宗教生活、情感和经济等的调适。
3、不愉快:肇因于成人压力。
青少年面临着困惑,如果能够自由自在地和父母或师长谈论,他们的紧张可以大为疏解;父母师长应用较多的时间,帮助不愉快的青少年,建定一个较实际而满是希望的人生观。家庭状况与社会状况,都对青少年构成相当大的冲击。
不同的环境,可以使青少年期成为“狂风和张力”,或是一条走向成熟的健康通道。生理上的性腺和性器官,在此时发育臻至最高峰,因此青少年的性欲就愈显鲜明;若受着道德教条的压抑,他们势必困于罪恶感中,或是发泄性欲。如果社会环境过分强调道德规范,连正常的性欲也被视为有罪,青少年定然会充满罪恶感和焦躁不安;而宗教生活的觉醒,往往也就在此登场。青少年觉得蒙召度修道生活或司铎生活时,真需要有人帮助他们确认动机所在。是否起因于害怕、焦虑或求安全保障?
青少年的感情从玩具、宠物、而转向人,转向一些让他感受良好经验的人。因为发生冲突,和家人的关系淡化了,朋友的影响力则增强了。药物及酒精问题在此阶段窜起;而教会若筹组青少年活动,那么对孩子们将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父母比较开明,欢迎孩子的猪朋狗友来家中玩耍,多能培育出善于调适的快乐人,虽然同样承受着青少年期的压力。
换言之,调适不当的孩子,就成的明日的不快乐的大人。调适不当的标记是孤独、忧闷、不友善、敌视权威以及常倾向性的发泄。
在青少年的后期(18-20岁),孩子期盼个人的自主性,内心渴求个人自由。自行决定对己有利的事、计划自己的前途,甚而决定人生的伴侣。在此阶段父母或师长等大人,宜给予建设性的意见加以支持,而不要施压于他们;若以自己的意见硬加在孩子身上,只有形成反叛和疏离。
孩子到了青少年的后期,已能较清楚的看清自己要什么;正是这个时期,应教给他们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起责任。
成年
成年阶段是21岁到40岁。在此时段个体生命要决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表现自己生命力的管道。人在青少年后期和进入成年时,所经验到的成功,对日后的自信自重很有影响;而自重对成年人的人格是很具力量的。在修道生活中,有人到中年以后便显得被动消极、挑剔不友善;这些人在成年的前期,多是抑制、隐藏不适应的感觉,和种种未予疏解的气愤和不愉快。
年轻的成人要面对婚姻或修道生活中的调适问题。新婚的人要针对自己的新角色而加以调整,同样一位新祝圣的神父,或新发愿的修会人士,要面对新环境、新工作、新团体等的挑战和压力;如果有一位善体人心的大人在团体中,便能够缓和新来者的紧张,帮助他们做良好的调适。
成年阶段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应付紧张的能力。承受紧张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一环;成功地应付紧张,有赖于个人生理和情感的资源,这些资源是过去整段成长路所集聚的。孩提时代体弱多病,或过早承担责任而丧失游戏轻松的机会,长大了应付紧张或压力的本钱就很有限了。
司铎和修会人士都要面对紧张,因此生理和情感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休闲与轻松不可忽视,已是无需赘言了。工作狂的修道人士,最终是毁了自己或伤了他人。一心想证明给自己看,或给别人看而形成强制行动,结果便被驱使为工作狂者。在修道院里常有一种不正确的期待,总认为除非一个人从早忙到晚,否则便是缺乏慷慨献身的精神。其实工作过度便僵化了祈祷;为了维持一个实际的祈祷生活,修道者需要安排均衡的作息时间。
“从清晨至黑夜,整日工作不休,
实在愚蠢……
上主愿他所爱的人,适时休息。” (咏127:2)
献身者的中年期
司铎或修会人士多在中年期找到了成就,或是经历某些危机。这个阶段是40岁到家60岁,生理和情感又有转变了;虽是一生成就的高峰,但也是生理机能走下坡的时候,感觉器官和运动功能都减退了。因此有些修道者在此时经验成就与满足,有的则经验不愉快和痛苦的调适。
成就的年岁:一般来说,修道者都在中年期经验到一种投身的稳定性。多年来在献身生活中的成长,走向心智和情感的成熟,使自己能适应且享受团体生活,灵修生活。多年的服务,给自己带来一份成功的感觉。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时期,与天主建起更深更坚的关系,产生一种稳健的自重,并坚信自己所持续的献身生活是在奉行天意。
中年期的另一个成就领域,则是清楚知道自己跨出了未成熟的心态、观念和行为等;真的获取了一些智慧、领悟、容忍和成熟稳健的爱。
当然,并非每一位修道者,都能如愿以尝有此成就。某些“有所贡献”的理由,造成了所谓的“中年危机”。
再调适的阶段:过分投身于使徒工作或牧灵工作,会使人疏忽中年期的再调适;这时期是重新评估生活方向,重新衡量价值认定,同时还要重新调适一些现象的转变,即生理、情绪、团体或社会以及灵修等。中年期排拒调适,便会沦为挫折、怨恨、不快乐,结果构成毁灭性的行为。
修道者多在中年期开始意识到岁月的流逝,并面对使徒工作上的焦虑、团体生活的要求、健康问题、亲人过世,以及社会变迁和修会生活的改变等等困难。性情温和的人,能够接受不称心如意的状况,并善加利用而获益;烈性子的人,总执着于人地事物等,就难免在中年期承受不愉快的经验。
中年期不可避免的改变
1、使徒工作:中年时期对一向热中的工作乏味了。特别在教学工作,在执教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后,觉得没什么兴趣了。此时考虑另一项使徒工作是很重要的,寻找另一项足以重燃心火,刺激创造力的工作,远比守着一份已然乏味的工作好得多;学生家长会埋怨老师们态度懒散,重惩罚等,实在也没什么奇怪!压抑住的不满和怨怒,在不期然时会爆发,当然影响工作实效和人际交往。
2、关系:在此年龄层,死亡、疾病、别离等造成关系上的改变。使徒工作的改变,会带来与多年相处的益友的分离;病痛足以切断已有的往来,父母或亲友的丧亡虽免悲伤和紧张。如果未能做好心理准备以面对这些改变,便会出现过分惊吓或是故意否认事实,同时又会产生不自觉的愤怒,最后可能导致忧郁、身心病症或短暂性的精神变态。
关系上的改变,对个人的情感生活是一大伤痛;接受这种伤痛的能力,是靠多年来接受现实变迁的累积经验,以及信任已建立的精神联系,不受时空间隔而中断。
3、心理方面:不论男女,中年期都要经历心理的转变。女性的停经约在四十五岁左右开始;男性的更年期比较晚,多数在五十五岁前后。这期间荷尔蒙分泌有所改变,而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
荷尔蒙的减退,全身会有热胀刺痛的感觉,冒汗、头颈和胸腔都会热胀。荷尔蒙的减退使有感到神经质、头痛、不耐烦、疲倦、头晕、失眠、心跳急速等,因人体质结构而异。周遭环境的压力和未能疏解的情绪冲突,会导致不友善、忧闷、罪恶感等,这些都属更年期的神经病。
在这时期需要充裕的休息、运动和适合的营养,以帮助人们度过心理的转变。年轻时若疏忽了生理的健康,到此时有可能陷入严重的病痛。
4、自我形象:发色灰白、皱纹出现、腰骨酸痛、反应迟缓,以及不易承受压力等的呈现,都对自我形象构成影响。懂得生活的中年人,当然知道如何应对这种种。中年生活并不意味着放弃美貌;美貌在为生命之主作证上是个重要的东西!此时应可多吸取维他命或矿物质,适当的营养等都有助于修道者让老化的步伐放慢下来。
定时的运动可以保持体重、体态,对健康和自我形象都大有助益。当然,中年期要保的良好的自我形象,得包括自我接受,接受岁月不饶人的事实,另外要坚信自己仍受人喜爱,也仍能不断地付出爱。
5、未平息的情绪:对自己和对别人所作的不切实际的完美要求,使得不少修道者致力于外在行为表现,而忽略了诚实面对内心的感觉和情绪;多年来都疏忽了这份内在真相,因此进入中年期后便带着一份不稳定的情绪,随时可以爆发。进而演变成身心的病变,诸如自我毁坏等破坏性行为。一名修女如果始终未能平息对母亲的不满,因此便对所有的女性权威感到厌恶,但却不知此恶感的根本所在。一名司铎抗拒失亲的悲哀,日后即使身体健康,仍难免郁闷在心头。年轻时的温驯修女,很可能在中年后,令团体大为惊讶她的消极不合作和争战心态。这便是早年未善加处理而累积下来的不满情绪。
未平息的情绪的确影响祈祷生活,情绪方面所耗的精力,吸干了祈祷中所需的资本。负面的情绪阻塞了人与天恩配合的能力。一个人必须有相当的谦逊,方能承认需要专业人员的助,让自己能跳出情绪束缚。有智慧的人在此时会先作清理安排,以备步入人生的下一站,老年期。
老年期
“七十年的岁月给了我们!有人还活至八十……教导我们数算岁月,认清它们多么短暂,请帮助我们好自为之。”(咏90篇)
在亚洲地区老年期视为“智慧的年岁”,通常六十岁以上的都属此时期。按年代计算来订定老年的开始,是很不可靠的,因为这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在六十岁以前已经开始老化了。老化过程受着几个因素的影响:生理健康、情感状况、心理态度、遗传特征、社会经济,以及教育背景等。个人与天主的关系,与亲戚朋友、团体中成员等的关系,都在个人面对老化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老年期的人也能仍是相当自主性的,他能显示自己的机警,不断增长的智慧,仍保持健康的活动,能继续与年长及年幼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容易适应不同的情景,容易接纳人生路上所遇到的不同的人
当老化的标记才一初现,一个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就放松了,便会加速老化;这样的人迟早会变成官能失常,而处处要依靠人。
一般说来,生理老化先于心理,但是营养不良以及放弃心智或思想运作,会催化心理的老迈。运载于肌肉方面,脑力不用比常用容易精疲力竭。理解力与辨别力是随年龄而增长的,这一点对老年期的人倒是个安慰。
必须有的调适:要能忧然进入老年,便得先具有包容性,经常接受改变。固执不变的人,在老年期中常是不愉快的。
对年长的修道人士而言,转换团体是一个需要面对的调适。人在成就的高峰,不断经验成功,是看不见未来的下坡路的。年长的司铎或修会人士,反对转换至一个活动性较小的团体,这种现象并非不普遍!自我重视的丧失,外加有增无减的不友善,会把一个人变得很不可爱,很难相处。
具包容性的人,坦然接受岁月之不饶人,并不眷恋往日的成就;对生理及心理的退化,并不因此而认为是自我价值的减退,相反地却能真诚认定个人的献身并不在于任何成就,而是奠基于爱,因此整个生命真相,尤其是老年全都呈献给天主,满心温和喜悦。
角色或使徒工作的改变,也是年长的修道人士需要调适的。往日的经验很可能都是处于领导的角色;但时候到了,应让位给年轻人来领导了。此时必须得是一个成熟而情绪稳健的人,才会忧然自得地把僵绳交到年轻人手里。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年长者要放弃全部的活动与责任,只是应与身心的能力相配合。温和的退让使年轻的接棒,以确保使徒工作的成效,如此做显示了谦逊之美德。
青年与中年期多呈活跃的人生,而老年人则进入冥想静观。当一个人逐步与天主有更亲密的交往,生活由动转入静时是非常愉快喜乐的;这表示修道者并不在等待衰老后才去与主“相契”。人的成长并不只在身心上,修道人的根本成长实在于与主共游;如果年轻时忽略了这一层,那么晚年的静观生活是难以忍受的。
司铎或修会人士,经年累月总是接受恩宠的运作,悉心与天主合作,力求相契相融,那么,死亡就不是可怕之事。当然任何年龄层,都要面对死亡,只是老年人有此特权去迎接它,视它为永恒的承诺,献身生活出因此而值得劳累和期盼。
老年期的快乐:人在每一个年龄的快乐,全看自己调适和接受的能力。司铎或修会人士在此阶段的快乐,就在于不断地接受情况的改变,而从中获益;再进一步便是放下过去,迎向天主为每一个人都安排好的未来。此阶段的快乐,当然不再是心愿的达成,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何必去期待成就;所谓的成功也是浮云流水。真实的快乐在于确信一生活在爱里,而至爱之主畅开胸怀,盼着如此忠实者的归来。
上主说:
我还没在母腹内形成你,
我已认识了你;
你尚未出离母胎之前,
我已祝圣了你,
选定你作万民的先知。”
耶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