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动机与修道生活的起步 一、 步入修道生活前?先认清动机
人的任何抉择都有它的动机。负责初学、望会及申请候选者的人,必须对这些人决定投身修道生活的动机,辨认清楚。动机可归类为三:
1、不自觉的动机。
2、有意识的个人动机。
3、超性动机。
不自觉的动机
修道的召唤是超性的,但是天主利用人间事迹、不自觉的心愿,以及有意识的超性向往等,牵引一个人步入修道生活。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情感、知识或灵性经验等,都是联结此一召唤的媒介。然而要辨认此一召唤属真实或想像,却是困难的。安全保障是这么强烈的一种需求,因此这个需求常被诠释为真实的召唤。
不自觉的动机,常导因于未辨认的需求。失恋的哀伤、不安全的感受、有罪而一心想弥补、害怕天谴、应付现实生活的焦虑、害怕承担婚姻生活的责任等,这些都是促使一个人选择修道生活的不自觉动机;而在接受候选者之前,潜在的不自觉动机必须先认清。否则在日后所谓的危机时期将会浮现,而当事人也会有不忠实的感觉,甚或失却了回应圣召的意识。
不自觉的动机纯属人为的,并没有超性的素质。冲突与焦虑既是埋在不自觉里,当事人便转向超性层次寻找安全和舒解。所以应当鼓励当事人诚实,深入自我以便面对潜伏的冲突和需求。在这一点上,真诚实在地对待自己是很重要的。
候选者提出申请时,认清他的童年经验,和他家中的人际交往情形是很重要的。童年经验不愉快,那么不自觉地会投向一个似乎不会有冲突的处所,寻求安稳。一般人都认为修道院内是常保平安和祈祷气氛的;所以修院生活的实况应让候选者明白。
不愉快的童年经验,往往产生自卫和消极的行为模式。一般说来在初学阶段多是压抑性的,但到了中年期必会浮现表面化。因此有冲突、伤害等经验的申请者,最好先接受辅导成长,然后才进入初学阶段。
有意识的个人动机
一名候选者在智识和情感双方面都相当成熟了,才可能展现完整的个人动机。青少年对动机多是含混模糊的,但也在这阶段显出天主意识,而对天主的这分觉醒会驱使他们走向修院。动机尚未澄清的人,最好不要接纳他们进入修道生活;同样地,仍须帮助他们成长,深入认清自献于天主是怎么一回事。
常听到的个人动机有:(智识情感均相当成熟者)
——我愿终身侍奉天主。
——我愿帮助受苦的人。
——我要做个传教士。
——我愿一辈子过祈祷与服务的日子。
这些动机之外,尚需加上个人的真诚。动机本身已显示内心有自我给予的意愿,不过还是应防冠冕堂皇的想像。活在想像中的青年,常是害怕现实和善于忧虑的,若有这种现象,就得先经过辅导。
超性动机
申请者中也会有人灵性的成长颇为成熟的,已开展了自己的祈祷生活,与天主之间也建立了一种私人关系。超性动机的惯有表现,是想要“奉行主旨”。灵修生活已相当稳健的人,在天人交往上自有一定的程度,便觉得自己的人生走向应合乎天意。
一般说来,被选者面对这一声实在的召唤,总是感到迷惑,有时甚且有受不了的感觉而排斥这声召唤。被选者清楚知道,回应召唤的含义是冒险走向未知”,且要背离家人亲友等。这些可能引发内心的冲突,即便超性动机清楚呈现,仍难免踌躇,但愿原有的生活状况不必改变。此时婚姻会是另一个吸引力,只是当事人心中不会平静舒坦,除非毅然回应召唤。
被选者在意识到天主的召唤后,会寻找一位灵修辅导者帮他肯定;如果未经灵修辅导者的带领,而迳自叩修院门的,无形中已显示动机有问题了!
动机若属超性,被选者对自身的天人交往是相当清楚的。他已有能力以天眷人间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大小遭遇;在认清永恒价值以及自己的蒙召选后,会有卑微不堪当的感受。超性动机建基于真实,而这分真实呈现于自我的诚实,能毫不踌躇地与辅导神师分享自己的灵修经验、对修道的认知,以及自身的挫折经验等。总之没什么好稳瞒的,因为天主活在内心真实不欺。
超性动机总有不断的祈祷生活维系着的。内心的天主经验既是真的,当事人便会有祈祷意愿、与主相交通的意愿。一个人能认清超性动机,却未能重视祈祷生活,显然是尚不明白回应天主的召唤,就是与主常相交通。
二、曝光过早对心理和灵修的影响
记得曾观察佃农培养秧苗的情形,我也曾问他们为什么要如此麻烦;直接将谷粒撒入土中不行吗?何必从苗床又移植土里呢?这是我的幼稚想法。一位年长的佃农很有耐性地为我解释,谷粒若直接撒入土中,难有相等的空间任其成长;而秧苗茁壮后才移植,它们能受得住风雨的侵蚀,日后才能有良好的收成。
我始终未忘记这一堂课,它对人的成长,尤其修道生活的进展,同样有用。
初学——修道生活的育婴室
被选者进入修院,等于踏入他邦之地。即便是在本国入会,同样是踏入另一种生活型态,另一种生活文化。资深的修会人士都有此经验,我们需竭尽身心的力量,以应对必须有的调适。身为望会及初学生时,不是常感到好疲累吗?除了排定的家务工作要操劳外,还得准时参与灵修功课;然后对适应新生活型态所作的努力,更使得整个人倍觉疲劳。这样的庙适生活,本身已够累人的了,如果再加上一分使徒工作,那么初学者势必没有机会培养自我能力,或情感能力;而这是日后的使徒生涯中所必备的。
初学期必须强化祈祷生活,因为唯有祈祷生活能给予灵性的动力,促使修会人士能面对使徒生涯中的压力和挫折。如果初学期就已疲累难堪,日后又怎能去承受压力和紧张。
平均分配
修会的培育小组应该关切每一个人的持续发展。如果只着重使徒性这一环,将造成价值观的不平衡,和人格的不稳定。望会与初学期的培育规程应是:
1、祈祷生活的拓展;
2、会祖的精神;
3、修会的神恩和灵修价值;
4、沟通的能力;
5、人际关系;
6、社交能力和礼貌;
7、道德观的强化;
8、圣经与神学的知识;
9、认清团体生活的需求
10、牧灵神学。
一般说来,初学者需要掌握到团体生活的意义,如果他们处在一个没有典范可寻的团体,而且恶行败状是日常易见的事;他们必然丧失信心和希望,因为他们尚未拓展足够的自我能力,应对资深修会人士的负面的行为模式。
过分认同的危机
多数的望会生及初学者,在情感上是仍未臻成熟阶段的,仍需这方面的培育。基于这方面的未成熟,初学者尚不能真正投入牧灵或传教行列;未成熟的人格容易很快便与工作者认同。能站在客观立场看贫穷,以便给予有效的帮助,需要真正成熟的人格;自身未稳健的修会人士进入贫穷区,结果便会是过分的认同。他们因未能以冷静的心态策划有效的帮助,反被情绪、挫折、气愤、痛苦等所困,结果什么事也做不好。这种围困使初学者感受无能而趋向毁坏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散发基督真光。
认识人性
初学者应接受一些有关人类心理的讲习,需要明了自身的行为,以及别有的行为表现。如果缺乏心理方面的认知,他们对人性的有限度就难以承受。为了建立与人交往的能力,他们要学习辨认感觉和情绪,并学习如何处理它们。修会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常是因为不善处理感觉和情绪。
初学者需要在发愿者身上看到典范,否则就会淤塞在不成熟的行为里,如果他们所接触的都是发了愿却仍不成熟的,那就难怪初学者长不大了!成熟稳健的修会人士,不仅是初学者的典范,也是他们情感上的滋养者,和温和的接纳者。
纪律
一名实在的传道者,一名基督肖像的修会人士,若要持之以恒必须靠纪律。纪律并不是严苛的戒条,我们应从积极的观点看它。
十诫是纪律,真福八端也涉及纪律;而爱的诫命更要求一辈子的纪律生活。纪律是建设性的,松懈放纵是毁灭性的。初学者抗拒纪律的话,最好奉劝他出会;一名没有纪律的修道者,足以制造分裂,损坏会院甚至整个省会的生活精神。这样的人不懂得自我约束,最后导致一连串的毁坏性行为模式。成长与治愈都需要重视纪律。
纪律的范畴在哪呢?
1、望会及初学者的祈祷生活应有纪律;团体和私人祈祷未能坚持奉行,个体的天人关系就不可能培养。
2、自我诚实的纪律;望会及初学期应强化自我诚实,否则日后难免装饰自己的行为,甚而影响献身生活的忠贞。
3、信任纪律;此处提的信任与诚实相联。初学者应学习成为可信靠的人,不论事情来自怎样的权威,对所做的事情要自认是可靠可信任的。一个在这方面没有纪律的人,往往只在所喜欢的权威导引下,才去对事情尽心尽力。
4、责任纪律;不守纪律的人往往也是没责任感的人,一心只想抄小径而不顾及是否带给团体负面影响;初学者应学习担负责任,并认清个人不负责任时,会带给团体的影响。
5、爱的纪律;有纪律的爱是双向道的。一个人若能以平等心接待所交往的人,念念不忘基督为每一个人而死,此人是爱中有纪律的。纪律的爱不会耗费心思与人分界或执着难舍;他有能力面对、肯定个别利益;他不控制、不贿赂;他不仅关怀个人的幸福,更关怀整体幸福。
过早曝光有损自我纪律
尚未培养好行为和态度上应有的纪律时,便对外曝光,这样对初学者的影响是破坏性的。人格的整合也很难再进行了,这些人的情感与道德资源也被阻塞了。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日后就不能承担生活压力;一些年轻的献身者,对天主和对团体都显得不真诚不负责,并不是没有缘由的!过早的曝光已夺去了他们的时机,这时机就是用来培育一个稳健自信的基督徒兼修道者的。
三、初学院是身心情感与灵性成长整合的另一阶段
进入初学院的人并不表示他身心的成长已完成了。初学导师必须记住,应提供初学者这些方面的继续成长的机会;往往由于太强调工作分配而忽略了这一环。因此而形成的人格偏差,在发愿的前几年并不显著浮现,但到了中年以后,负面作用便突显了!好些温驯的初学修女,中年以后变得固执难缠;醉心祈祷的小修女,日后又与人纠缠在儿女私情中。这种种都可说是由于初学阶段的整体成长被忽略了。
青少年
接受一名青少年入会是很冒险的,在初学课程中需加上相关的整体成长训练。其间涉及切适的营养和运动,游戏和具有创意的嗜好培养等,以备青少年长大成人后,能负责担当使徒生活。初学课程中还应注意两性的社交机会,帮助初学的青少年发展人际交往。
如果失却社交的培育,势必影响初学青年的未来。到了三、四十岁时,甚或五十岁阶段,便会有与异性的感情纠缠的现象了,对象可以是俗人,也可以是一名司铎。所以,在接纳青少年期的初学生时,做导师的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责任,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初学院的课程足以配合青少年初学者的需要吗?
年轻的成人
一般而论,年轻的成人对自我给予的决定,是清楚地意识到的,对自己的身份、入会动机等也都有较稳定的看法,同时也具有一分责任感。虽说如此,但这样的人仍需保持身体的健康,以及继续开拓情感和灵性的成长。成人初学应能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尊重,以便支持他强化自我尊重,建立正确的自信而面对未来的使徒生涯。
“要让初学者保持谦卑”,这是一个惯有的错误观念,往往是贬抑初学者的藉口。难怪有些发了愿、离开初学院的人,不愿回想那段日子的生活。初学院里的权威人士,需以温和委婉的态度,改正初学者的行为;应该体谅成年初学者挥别家人亲友的痛楚,以及所需付出的适应新环境的努力。如果负责人真替对方想到这些,那么自会以对待成年人的心态,来看待初学者,并以同理心陪伴他的适应奋斗。
怀有伤感的人,多半是心不在焉而常显焦虑的;因此初学陶成者要能容忍这个状况,不要加以责备,而要帮助成年初学者辨认伤感过程,并视此为自献于天主的一份牺牲。此阶段可能呈现身心病痛或遗忘等征状,这将是一良好机会,发展对天主的完全信托,加强他的祈祷生活。对于心怀焦虑的初学者,要给予肯定和支持;然后在强化祈祷生活中,必能建树安定感。
年轻的成人多是理想主义的,因此定要逐步为他们展现团体生活现实面,以避免幻想空想。与其防范初学者,不如帮助他们面对实况。初学院里的负责人及已发愿的资深者,既有典范的意义,便应该是身心灵各方面都相当稳健的。跟着一名身心未平稳的人工作,对初学者是有害的;当然这是难免的,不过初学导师总要记住,新生活的适应是很够受的!还要再应付不平衡的人,又是外加一项负担。
学识的成熟:有时入会的初学者,身心情感的成长外,他还受完高等教育已出社会工作了。那么就需注意此人已有的风格,他待人接物的能力已比别人稳健了。个别关怀是必须有的,以配合他独特的需要。初学院中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是很重要的;要确保成年人的持续发展,初学者一定要受到尊重和关爱。
有一现象是值得关切注意的,即有些初学者入会时是属成熟阶段的,但却在初学院里退缩为不成熟的人。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强制整齐化一,结果剥夺了当事人入会前已享有的自主能力。这分自主力是应受到尊重的,初学者应该有权利做个人的决定的;当然初学者也应明白个人的决定,会带来相对的结果的。
人际关系:必须注意初学者与身边的人建起良好的关系。团体生活要求委婉的沟通和实际的人际交往,因此初学院应列有学习沟通的课程,每名初学者应学会温和委婉,且带着尊敬的沟通之道;缺乏沟通技巧常为团体造成冲突和误会。
一般说来,和睦温馨的家庭中出来的人,加入团体比较容易与人沟通共处;来自争吵冲突频繁的家庭者,进入团体后,总会有一些行为模式显示他的生活背景的。这样的初学者,需要辅导,需要时间让他逐渐从负面行为中跨出来。未能与团体中的人良好相处的,不应鼓励他发愿,修会三愿与交往能力紧紧相连的,它涉及天人的交往、人际交往以及和自己的交往。未有此能力的人发了愿后不会快乐的,也会将此不快乐波及四周。
发展爱的能力
修会人士必须是个可爱可亲者,方足以散发基督生命。修道者带给人间最大的反作用,便是那张不可亲近的尊容,和不以基督之爱待众生。望会生及初学生都应逐步培养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始自婴儿期,婴儿从母亲的温柔亲切的触摸中回应爱;及长他能辨认面容时,他吸取母亲的柔情面容而模仿此可亲的样子;到了幼儿时期,他开始对父母及家人表现好感。当然如果家中的气氛始终是不和睦的,孩子发展出来的情感便是疑惧性的。
青少年期的人,对异性产生眷恋之情是正常行为。这个年龄层的初学者,应得到鼓励辨认这分感情,而从容跨越;二十几岁的初学者,则会有想要有个家的经验,配偶啦,孩子啦,这些感觉是正常的。此时要帮助当事人认清这并不表示圣召有问题。人性的心理成长过程,有必要在初学院中讲解清楚。
初学院的气氛很重要,应是开放和睦的,以便促进爱的增长。初学者应受到鼓励,甘愿在爱中成长,甘愿培养成熟之爱,也就是无条件地自献于天主,并对人也以无条件的接纳。在这一点上要学习不批判与体谅。
灵性恩赐的发展
对初学者的灵性生活的发展,是务必要关注的。往往家务事及使徒工作占了强势比例,而削弱了灵修的发展。初学是种植稳健灵修生活的苗芽的时期,因此团体祈祷、默想和拜圣体等应加强,同时也要鼓励初学者,另安排个人的祈祷以拓展与基督之间的私有情谊。初学阶段需要有灵修指导,初学导师在这方面应当精通熟练,以便配合职责上的需求。
如果望会生或初学生显露了某些人格,或情绪不稳的征兆,必须协助寻找专业辅导;而在辅导了一段时间之后,未见改善,那么是否接受他们的发愿,就值得考虑了!对望会生或初学生的培育职责,在于提携他们整个人格的成长;掌握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成长的提携应是贯穿整个修道生涯的。
我若能说人间语言、天使语言;但若没有爱,
就成了个发声的锣发响的钹。
我若有先知之恩,且明白一切奥迹和知识;
若有全备的信心,足以移山倒海;
但若没有爱,
什么也不算。
我若把所有的财产都施舍,若舍身投火焚烧;
但若没有爱,
为我毫无益处。
爱是含忍的、慈祥的;
爱不嫉妒、不夸张、不自大、不作无礼之事,
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
不以不义为乐,却与真理同乐,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永不朽,
现今存有的是信望爱三德;最大的是爱。
你们要追求爱……
(格前十三1-13、十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