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情绪与恩宠-走在圣召路上-天主教星的家园 
星的家园 / 图书 / 走在圣召路上 内容背景: 屏幕背景:
陆、情绪与恩宠
     

  快乐不在拥有中,不在黄金里;快乐的感受,居留心灵中。(Democritus)


  心理学被公认为一门科学之前,希腊哲学家Democritus早已认知一个人的“很好”的感觉,或是心理健康,总而言之所谓的“快乐”,是一种精神状况。感觉和情绪是精神动力。过去的灵修观念中,认为感觉是嫌疑犯,是罪的危机。感觉受到很大的压抑,强调以理性和知识取而代之。不过圣人们是不会陷入“头脑”灵修之阱的,他们跟随感觉,如此任由恩宠不断地注入生命,因而能够筑起个人的天人关系,能够与主交流。

  圣经中的情绪

  任何交往中,除非将感觉和情绪视为重要因素,否则难有令人满意的关系;即便是与天主的关系,也要靠感觉和情绪来建立。耶稣说法利塞人“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就是在指责他们没感觉不用情。若没有信任关爱的感觉,祷告也只是鹦鹉学话。先知们祈祷时还会怒气难平呢!

  上主,你引诱了我,我让自己受了你的引诱,你确实比我强,你战胜了。我终日成的笑柄,人都嘲笑我……

  (耶廿7-8)

  圣咏也是情绪的祈祷,以五十七首为例,那是一种   疏解恐惧的祈求:

  求你怜悯我,天主,求你怜悯我,我的灵魂一心向你投靠,投靠在你翅翼的荫庇下,等待一切凶祸的过去。

  再听听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呻吟:

  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了我?

  圣母在她的谢主曲中,流露了她的快乐和感激:

  我的灵魂颂扬上主,我的心神欢跃于上主,我的救主,因为他垂顾了他卑微的使女。

  感觉与正确的人格

  感觉和情绪是精神能量,助人辨认内在真相。我们可能曾碰过一些没有感觉的人,他们一层层的假面具却暴露了不少的伪装做作。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待人真诚的,对别人的感觉也是麻木的。不触碰自身感觉的人,可能是出于多年的压抑,或是否定感觉已变成了行为模式。不论怎样,这种人已成了个硬心肠者。不表现自己感觉的人,可以变得非常冷酷而毫不自觉。在司铎或修会生活中,是有可能碰到这一号人物的。

  正确的人格表征是敏感与真诚。所谓正确就是对自己真实,当然包含触碰自己的感觉而接受它。感觉和情绪遭到排斥压抑,它们便在心理凝成一股蓄势待发的力量,甚至可能爆发成生理症状的心理病,诸如胃溃疡、气喘、关节痛、高血压或心脏病等。也有可能阻塞了一个人的创造力或判别力,结果个人行为显得很没有理性;也有可能人格退缩成幼儿或婴儿行为。怒的感觉经年累月的压抑不顾,会造成忧郁或暴力的后果。

  感觉是人的内在真相,否定了它必导致个人对他人及环境的错误认识;对外在种种的回应是不适切的,甚或是欺骗性的。排斥了感觉,就等于排斥了内在真相。

  例如美国的越战老兵,至今仍难疏解心理困境,药物也无法恢复他们的平静。他们在受命攻城掠地时,硬性压抑住对妇女孩童的感觉;换句话说,他们变得对自己不忠,结果就变成严重精神病或周期性的忧郁。由于习惯性的压抑感觉,也就不会有罪恶感,这种状况所造成的那股未疏解的力量,堵塞住治愈性的恩宠;在正常的情感流溢中,这份治愈的恩宠是常流不息的。

  我们需要承认,在初学院或神职的大小修院中,也有这种感觉或情绪的压抑,起因是偏差的天使型的灵修模式;这也难怪历史中,教会内固然产生真情逼露的圣的,但也产生冷峻严酷的人。初学阶段当然没人教给他们暴行倾向,但多年的情绪否定和压抑,最终出现了一些不平衡、不快乐、没感觉的修道人士。

  回应情绪

  人要应对外在真相,同样也要应对内在真相。知识或判别力或普通常识,都是人回应情绪和感觉的指导者。在辨认某一特殊的情绪时,知识扮演重要的角色。

  我愿谈谈怒的感觉。假设你在和一个你极为重视的人谈话,而对方却报之以讽刺的态度;你的自尊受到了伤害,怒气升上来了。知识转告你在生气后,你便要做选择了。接受此怒气或否定压抑它,以避免不和气?或是害怕排斥?最健康的选择当然是认定自己的怒气,自我诚实后的下一步便是泄出这感觉,并让相关人共担;让对方知道他的态度引发了怎样的感觉。在分享怒气时,请遵守两项规则:要有技巧,以免伤及对方自尊;向对方保证,虽然生气但友情并未受损。

  泄怒也是一种心理力量,它涉及生理行动,如打球、踢球或丢沙包等。怒气填胸者的力量是有目共睹的,装在瓶子里的时日越久,爆破性也越强。

  一口怒气经年累月地压着会怎样呢?否定自己的怒,也就蒙住了自己的心眼,发觉不出内心酝酿的敌意。杀人与自杀的倾向都植根在未疏泄的怒里。

  焦虑是另一情绪,如果未善加应对,同样带来严重的忧愁。一般说来不面对自己感觉的人,也不敢面对焦虑。表面上显得一切如常,但突然整个人忧郁不堪,或显出类似心脏病的急速心跳。也可能产生精神性的神经崩溃而退缩、逃避现实等。

  焦虑成性也可能把人变成侵略性、自卫性很强者。其实对知心朋友说出内心的焦虑,并没什么可耻之处;说出来能放松紧张,使自己对远景能看得清楚些。压抑着焦虑,往往阻挠人的心理过程、瘫痪人的运作功能。祈祷是应对焦虑最有效的方法。接受焦虑也就是接受无能,此时便感觉需要投向一位强者;而人的支援总有不敷之时,我们要更强者,我们要天主。持续稳定的祈祷生活,是对焦虑最具建设性的回应。

  爱的情绪

  我曾说过爱是天主的量能,但爱也是一种情绪。在我与神父或修会人员同工的岁月里,常自问为什么这样一份情绪最不被接受呢?每一名献身者理应是亲切的基督的尾随者,但怎都是不能爱或不知如何爱的呢?对爱的曲解,夺去了修道者最大的力量;无能施爱也就不可能是敏感的、具同情心的。这样的一位神父或修会人士,是无能传送天主的和平、治疗和喜乐等能力的。这样的人很可怜,他们是灵性残障者。

  如果修院的负责人,首先懂得爱自己,然后用心修改培训的课程,那么初学院或神职大小修院内的人格损伤是可以避免的。课程应做均衡的安排,除了知识的吸取,更要着重在情绪的发展。说实在的,修道者的爱的情绪始终未得到适切的照顾,难怪今日世界的修道人,那么容易投入某些革命行列,以走向暴力为主而并不是导引人们做平和的表态。

  既是缺乏爱的能力,修道院里便经常出现敌对、挑剔和争权等状况;也正是因为少了一份爱的能力,使得独身者从酒精、药物或是性行为中,寻找补偿。

  爱此一情绪是人类生命成长的主要元素。缺了它,婴儿难以存活,成年人难以实践或成就什么。心理学家及精神学家们,都尚未能给爱找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佛洛伊德将爱视为性之同义辞,实是一错误。就实际情形而言,性是爱的一部分。爱是一种对待他人时的慈祥与温和,带着真诚和敏感去关注他人的幸福快乐。

  爱或是爱的能力,都有它的发展阶层:

  1、婴儿期的爱,特征是:

  无助、全然依靠、需要持续的滋养、需要父母亲的身体接触,以获取安全和幸福的感觉。

  2、自我陶醉时的爱,对象是父母。特征是:

  自我自私型、全然依靠、条件式的、个人进展中的冲突。

  3、青春期的爱,对象是同伙的以及父母。特征是:

  自私和自我陶醉、条件式的、矛盾性、不稳定、性的试验。

  4、青少年的爱,对象是同辈的异性。特征是:

  矛盾性、要求亲密、要求持续、自我陶醉、条件式、要求性交。

  5、成人的爱,共享的爱,对象是选定的同伴。特征是:

  持久、对所爱者能有同理心的感觉、以性交表达爱、传宗接代之爱、保护性、紧张和焦虑。

  6、成熟的爱,特征是:

  非条件式的、情绪和灵性的胜过亲密的性交往、持久的投身、有承受紧张和挫折的能耐、不期待回应。

  7、神秘的爱,经常感受天主亲临。特征是:

  自我完全臣服于天主、跨越身体的表达、爱而不加以选择、以基督之爱而爱。

  培养爱的能力

  个人要能认清是处在哪一阶层的爱中,自我诚实是非有不可的。如果发现自己的爱的型态,很像一个依靠性的孩子,或是像青少年的不实际而浪漫型的爱;就必须有勇气寻求辅导协助成长。

  心中生起一种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喜乐感,是正常的感觉,一个人应该为此而高兴。但在实际生活中,个人此时应面对自己的投身;真的愿意获取婚姻生活的喜乐与负担吗?或是愿意接受独身生活和它的奋斗过程?为了忠于献身者的独身生活,当事人终生都要遗憾没有配偶、没有孩子。在这种遗憾过程中,他们会回到现实而认定选择独身,全是出自天主赐下了特别的恩惠,使人发现了那无价的珠宝,价值超过了人间的配对鸳鸯。

  人到达了成熟阶层的爱后,方能真正体验出与基督之间的个别情谊;而这样一个人格整合的人,方有能力经验神秘之爱,一种跨越生理要求的爱;天人间的交往便是“恩宠满盈”的彰显了。

  恩宠能锐化人的内在观察力,并给予勇气在价值上作适切的选择。人的情绪则是一项灵性的能力,促使人心对天恩作敏感的反应,进而能倾听天主和个人之间的交流。倾听自己的情绪,便是倾听在内心运作的恩宠。人辨明了天主深居心中,恩宠不停流溢;那么便能对自己的情绪和感觉,给予恰当的行为反应。

  要追求爱,

  但也要渴慕神恩。     (格前十四1)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APP已暂停下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