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的荣冕无疑是指被宽恕者再度获得对方信任,并再次予以托付。因此remission(英文中的「宽恕」)也表达这个含义。使命必然与信任有关。伯来文的使者(shaliach)是指被派遣的人。使命在犹太文化中有著重要而可爱的角色,在圣经中也一样。
《创世纪》廿四章叙述亚巴郎「年纪已老」时,派了老仆人厄里厄则尔(Eliezer)去哈兰(Haran),为独生子依撒格找媳妇,这一章今人叹为观止。行为高尚的厄里厄则尔一点也不缺乏创意。他从主人的财物中选了十匹骆驼,还有各样的金银宝物及华服,这些都是他为使命必须准备的东西。然後他出发前往哈兰,那是主人亚巴郎的故乡,仍有亲戚在那儿居住。厄里厄则尔到了哈兰依旧言行有节,对自己的主人充满敬意,从未忘记亚巴郎的希望。晚餐准备好时,他先说清楚主人派他来的用意後才上桌,因为他知道亚巴郎若在场一定会这样做。他彬彬有礼地让自己的信念及活力符合主人的期待。就连梦中也不曾有任何动摇使命的念头。使命关系著信任,他绝不会破坏这种信任。他是亚巴郎的特使,这是他行止进退的态度。
厄里厄则尔此行目的是为主人的独子寻找妻子。这个例子是日常使命的一个楷模。犹太文化不乏这样的例子,当然,特殊的宗教使命也一样繁多。有句拉比们的格言说:「使者相似派遣他的人。」就好像一位挚友。使命的本质是派遣者与受派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双方必须一致。使命重点不在於旅程长短,或许根本没有旅程。在「固定一处」也能执行使命,像本笃会士固定在自己的会院,比方圣希得修道院。今日英文中,使命这个字常暗含有所成就之意,让人能骄傲的说「达成使命」,而在圣经中,这一点并非使命概念的必要因素,不需要完成什麽大事。重要的是主人对使者的信任,以及使者不惜一切光荣这信任。
我们可以把使命形容为代表,使者代表自己的主人。若将代表这字延伸到最广义的说法,也许是使命的最佳定义。使者成为主人的亲临及行动,主人透过使者说话与行动。使者的同意、承诺、签署,让主人承担的不仅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责任。也就是说,主人授予使者的是一张空白支票,主人事先承担使者可能的决定。使命包含的信任如此之大。
使者的先决条件是绝对的无私,把使命交给自私的人的确荒唐,只有忘我的人才能代表自己的主人。使者应让派遣者有其空间。说得更明确一点,接受使命的人必须是透明的,让主人透过他显示出来。而得要极透澈,才能让主人从特使身上显示出来。
年纪越大,我越感到透明的重要。我们的言语有时太廉价,而行为动机有时混淆不清,甚至连自己也不清楚。透明则毫不含糊。光直射而入。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基督是一个完全透明的人,「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若十四9)。父透过他显示出来。把自己放在前面,与使命及透明度背道而驰。利己主义会造成混乱与黑暗,最後摧毁信任。在圣经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所谓使者原则的例子,耶稣常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凡接待我所派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派遣我来的」(若十三20)。也可以看到这个原则的反面例子:「拒绝你们的,就是拒绝我;拒绝我的,就是拒绝那派遣我的」(路十16)。还有一个例子是耶稣疾呼:「信我的,不是信我,而是信那派遣我来的;看见我的,也就是看见那派遣我来的」(若十二44-45)。
耶稣受洗时清楚领受了自己的使命。这是满载的时刻,是在圣神内(按经上所载以鸽子的形象),发生在父与子间的亲密事件。若翰洗者为这个洗礼作证,也听见了父的声音。耶稣基督受洗时将自己完全交付给天父,也将自己完全付诸天父给他的使命。他非常清楚自己整个生命所冒的危险,因为他已被「傅了油,派遣去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路四18)。这将会耗尽他全人——他全部生命。他的公开生活,他的受难和死亡,都是他受洗的後果。一切皆已隐含其中。所以耶稣必须用三十年的隐居生活准备自己的洗礼,领受这使命,随後三年他必须实践这洗礼。他怀著最大的奉献与忠诚这麽去做。
是什麽促成如此的忠信?看看《若望福音》中耶稣的话:「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祂的工程」(若四34)。天父爱的旨意塑造了他的生命,是他生命的内涵,是他的食粮,「因为我从天降下,不是为执行我的旨意,而是为执行派遣我来者的旨意」(若六38)。他是完全透明的。「派遣我来者与我在一起,祂没有留下我独自一个,因为我常作祂所喜悦的事」(若八29)。使命存在於与天主合一,而与天主合一,唯有在使命之中:投身於天主,从清晨到黄昏乃至於黑夜。在这爱的舍弃中,耶稣活出与天父的合一。我们也一样。当我们知道自己被派遣,而且因这个使命而生活,我们就与派遣我们来者同行。除了与天主合一,不可能担负使命;就如同想与天主合一,除了使命,也不可能做到。
耶稣使命的根基如此深入,直达深不可测的圣三奥迹内。那里是所有爱与生命之源,也是所有使命的根源。子从无始之始发自父,父也把天上的圆满完全给了子。圣三奥迹意指在无尽的自我交付中给予生命。父毫无保留地完全给予子,子毫无保留地交付於父。这就是爱:他们完全交付自我以生出生命。天主是爱,怎能与此相反?
时期一满,子来自父的过程,在子进入世界的使命上延续下去。这个使命表现在道成肉身:「他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二7-8)。耶稣的尘世生活将尽时,他说了这话两次,一次以祈祷方式表达(若十七18),另一次是对门徒们说的:「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样派遣你们」(若廿21)。他因使命而来,并为使命而活,使命形成他整个的生命,他把这个使命传给了门徒。我们必须接续他的使命,从今以後,耶稣除我们外,没有别的手、没有别的嘴、没有别的心。圣保禄这几句简单的话,正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二20)。
我们在此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命运:「因为祂所预选的人,也预定他们与自己儿子的肖像相同,好使他在众多弟兄中作长子」(罗八29)。
使我们的生命与天主子的肖像相同,意思是:像耶稣一样,成为天主的子女。这也包括接受他的生活方式,像他一样生活。这个使命要求我们与耶稣紧密结合,像他与父结合一样。在葡萄树与枝条的比喻中,耶稣巧妙道出这个情况。他是葡萄树,我们是枝条,枝条离了葡萄树当然无法结果实,最後成了枯枝。只有葡萄树的汁液,才能让枝条结实累累。这就是耶稣在我们内结的果实(若十五1-8)
我们应邀每天更新我们的使命,我相信,一次而永远的使命在心中是一个矛盾。使命意谓我们应张开双手来生活。一位长者曾放心地与我分享,他每天开始时,都先俯伏在地,张开手掌十分钟,表示他把这一天完全交给天主,同时也由天主那里领受祂愿给的每件东西。这件事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竟能在年老时保持这麽大的弹性,而且如此轻易地适应未见之事。我想秘诀就在他如何运用每天最初的十分钟。
使命带来生活中必要的张力。当然也有不健康的张力,对我们与配偶,家人,及在修会团体,工作场所或个人生活有所损害。但也有重要的张力能丰富并促进生命,让我们保持适应与灵活。使命带来充满生气的张力,一方面我们完全投身,而非飘忽不定,也不做白日梦,真正全心全力贯注在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能保持弹性,愿随时接受不同的派遣到任何地方。所以,最好天天都保持使命的新鲜,好像全新的一样。也许多年来每次都差不多,但总有一天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使命。谁若保持接受改变的意愿,就是专注於自己使命的人。谁认定自己的使命只在特定工作或地点而不愿改变,将在新的使命来到时彻底崩溃。我这样做错了吗?会给我带来什么?为什麽要改变?最後丧失了必要的张力。
真正活出自己使命的人,会经验到内在的自由。使命带来自由。缺乏使命感的人很容易陷入负担过重的情形。有人称此症状为「天主情结」:把自己当作天主,而没有依靠天主。其实,在使命中我们被天主带著,终极的责任在於天主。
除非我们保持鲜活的使命感不断前进,否则无异於冒险削弱自己的生命,甚至任生命终结。使命需要伸展。我们对加深使命要「有所准备」有三个决定性的方法:
·挑选及维护祈祷时间的品质。把天主置於所有事物之上,以此为安排日常生活的依据。预留审慎专注的祈祷时间,承认天人关系胜於其他任何事物。
·注意自己的人性成长。了解自己,逐步整合自己的黑暗面,寻找方向和建议,与人为友,认真看待全人的召唤。
·选择能使自己更迈向基本整合的修养方法!找出饮食、运动睡眠的平衡,注意自己的言行,审视生活有多真实诚恳。宁可透明,毋须总想让别人认为自己「是好人1」。
《若望福音》中,耶稣说了两句震撼人心的话,非常相似,一句是「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样派遣你们」(廿21)。另一句是「正如父爱了我,同样我也爱了你们」(十五9)。使命和爱显然是息息相关的,而且能交互作用。使命是爱的具体表现。把使命想作爱的河床,河水需要河床,没有河床,河水只会成为一片沼泽。河床会限制河水的流向,溪流由河床而定。另一方面,河床也决定了溪流的深度和力道。没有河床,河流不能成为河。同样,使命是爱的河床。当然。使命有时可能会削减我们的爱,我们偶尔会体验到那种痛苦,因此热切地扩大河床,摆脱痛苦。可是,没有河床,我们的爱会淤塞而陷入困境。使命虽然并非都很容易,但能使我们的爱真切、坚定、深挚,结出丰硕的果实。
「使命憩息於天主的行动。2」天主是行动、能量、无限活力的爱。从这动力发出所有的创造——天主就是如此。同时,天主也是憩息,因为祂不争取任何目标。天主并不想得到什麽,这是爱的力学。使命虽然活跃,但也同时安定於天主的流向中。我们投身於这神圣的行动,让自己随天主动力浮起,犹如漂浮在爱的无垠大海之中。如此我们与自己心中最深的欲望,与人性的基础和谐共存。这就是与天主合一。
德国亚琛(Aachen)的主教穆辛赫夫(HeinrichMussinghoff)曾在四旬期牧函中说过一个特别的比喻:「约旦河发源於白雪覆盖的赫尔孟山,流过加里肋亚海,汇入死海。加里助亚海富於生命,它纳活水而又传递出去,鱼群在此繁衍,橄榄树,棕榈树及各种花草植物沿著岸边生长茂盛,鸟兽在此找到充足的食粮。死海就完全不同了。约旦河流入死海後没有出口。炎热的太阳蒸发了水分,盐分增加到没有任何东西能生存。岸边几乎没有树木或灌木。所见尽是盐和沙。」同样的水,若能自由流动,就带来丰富的果实;不能流动,海水只能带来充满盐分的荒地,不会有果实和生命。爱需要河床来继续流动。唯有如此,生命才会结实累累、富有意义。耶稣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派你们去结果实,去结常存的果实」(若十五16)。我们知道真正能存留,最有价值的是爱,信仰和希望会有终点,但爱永存不朽。爱是使命的内涵,让自己被爱,然後以爱还爱把爱传递给别人。
只有出自完满,而非空乏,才能活出使命。不论婚姻生活或修会生活,家庭生活或团体生活;一项牧职或一个计划——如果不出自於完满,不会有什麽结果。唯有像那在地里发现了宝藏,而高兴地变卖一切的人一样,全心全意,才能接受使命。因为发现了宝藏,就可以高兴地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耶稣说,天主之国就是如此。完全的福音生活,就是这个意思。
生活在这种完满中,我们能够舍弃和放手。而後,不论在同种境遇,都可以完全跟随耶稣,获得深刻的平安。如果跟随即稣只是因为感到空虚和挫折,寻求团体只是因为觉得寂寞,担负责任只为了寻求肯定,是不可能如愿的。这种态度很容易让生活三心两意,这不是憩息於天主的行动,不是生活於核心的表现,而是游走於边缘。支配这类生活最大的问题就是,我能将这件事融入我的婚姻,我的誓愿,我的承诺吗?这件事是否超越了界线?这样的生活方式让人觉得乏味不满。福音并不希望我们这样生活。福音要传达的是真正的喜乐。无论是过婚姻或修道生活,不论是单身,或追寻着某事,都受邀生活於完满的核心,生活於天主的居所中。
永生的天主
我们领受了祢的名,祢的印记
祢已将祢的子,祢的肖像
铭刻在我们身上
我们属於祢。
我们请求祢
让我们肖似祂
而反映出祢的存在
反映出祢的恩宠
在所有人与人的联系上
如同我们的兄长耶稣一样
服务这世界
今天以及每一天,直到永远。
注释
1这段话是马蒂尼枢机(CarloM.Martini)提及使命感有所消长的重要之处时谈到的。参见UomidiPaceediReconciliazione(Roma:EdizioniBorla,1985),SestaMeditatione.
2芭芭拉·海伦斯勒本(BarbaraHallensleben)所用的全新表达,她最先写出完整、广泛而富启发性的《使命神学》(德文版TheologiederSendung,FrankfuvtamMain,1994)。现於瑞士弗莱堡大学教授系统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