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开教柱石(徐光启先生行传)-利马窦与中国教友-天主教星的家园 
星的家园 / 图书 / 利马窦与中国教友 内容背景: 屏幕背景:
二、中华开教柱石(徐光启先生行传)
     

 一、前言

    中国主教团筹备庆祝利玛窦神父来华传教四百年纪念,首先当然要把利神父的事略功迹.公诸于世,目前我国出版的利玛窦传记已有多种,要暸解利神父在天主教会所处的地位.必须追溯到一千年前的教会历史。

    公元六三五年(唐太宗贞观九年)天主教的旁支聂斯托利派已经传入中国,称为景教,二百年中在佛道二教的排斥之下,倒也展开些传教工作,结果在唐武宗治下,竟和佛教一并被摧毁而绝迹。

    十三世纪,教宗尼古拉四世派方济会士孟高维诺为钦使,携国书来中国,那时候是元朝成宗年代,准他居留传教,此后七十年中,陆续又来了许多欧籍传教士,教务大大地层开,但是,元朝被明太祖灭亡以后.又严禁天主教活动,而告烟稍云散。

    此后二百余年,毫无动静。直到一五八一年.利神父由欧洲到达澳门,一六00年进京,具疏进贡于明万历帝,天主教在华的传教事业.在他的毕生努力之下,终于复活起来,此后虽然又发生了多次教难,却没有把天主教的根基铲除,所以利神父是我国天主教会创基的最大功臣。我们知道,利神父一生在华奋斗,得为中国天王教会确立限基,得力于三位朝廷大员之助,这三位是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后来被称为中国天主教开教三大柱石。

    在三位之中,徐光启年龄最大,认识利神父最早,(一六00年)官职最高,领洗最早,信仰最纯,虽然他和利神父相处的时日没有李之藻那么久,但他为利神父所为力之处最有成效,所以他无疑是三大柱石的中坚,是利神父的首席门生。

    后人陆征祥誉之为「西学东渐之译租,公教传布之中坚」俞大维将他比为唐代玄奘大师,他当之无愧。

    笔者受命写徐光启先生行传,主要在于把他作为绿叶之衬,所以对于他的仕途政绩,仅述其概,强调他和利神父的交往事绩,以及他对中国教会的贡献。

二、徐光启先生简谱

    徐先生生于一五六二年〔明嘉靖四十一年)名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江苏上海人。

    徐氏对上四代单传.先生亦是独子,童年在贫寒中渡过,身体壮健,读书聪颖。

    他二十岁(一五八一年)才中了秀才,同年结婚,翌年生一子。

    此后他屡试不第,直到三十三岁,仍然没有寸进,在郁悒的心情下,敲门晤见了一位郭仰凤神父,初次对天主教起了景仰之心。

    一五九七年,再去北京应试,竟然中了第一名举人(解元)。

    再过六年,才中进士.殿试名列五十二,钦点第四名翰林.可算得是大器晚成。

    在一六00年.他赴试路过南京,访到了利神父,两人一见如故。奠定了这一个天主安排的神交,但是旋即分手。

    一六0六年,他在南京访到了罗如望神父,读了两本圣书,听了八天的道理,就豁然贯通而领了洗.取名保禄。

    一六0六年,他迎养七十三岁的父亲怀西公到京城,劝他进教,随后他的夫人,儿子骥,以及全家大小,都诚信天主。

    一六0四至一六0七年他有机会和利神父经常见面,研讨教义。同时他学到了各种科学,诸如天文、历法、水利、农学等项目,又从利神父口述译成几何原本六卷。

    一六0年他遭父丧归家,服满回京,利神父已归天。

    一六0八年,在他服丧期内,郭仰凤神父客居他的家中,就助成他在上海开教,信众日增。翌年他在住宅附近建一小堂,领洗教友达二百余人。

    他除服进京以后,上疏修改历书,并推荐西教士供职。

    一六二二年,东林党专权祸国,他托疾退隐津门,专心实验水利农务,勤行圣事,在祈祷默想之下,写出了「辟妄」、「辄咨偶编」两书。

    一六一六年,他奉旨复职,即遭遇礼部侍郎沈淮,大和尚莲池等的仇教行动。他上疏为西教士辩护,声言不惜按法连坐,终因万历帝顾预不理,让沈淮对天主教会大加发难.他只有约同李之藻、杨廷筠、暗中收藏保护若干西教士。  

一六一八年,满洲兵入侵,他奉命练新兵购大炮,辄受奸权之牵制,劳而无功。

同时倭寇日本又犯朝鲜.他请缨又遭阻碍.眼看国事曰非.无能为力。

一六二一年,明室两度易主,熹宗郎位,国号天启,翌年白莲教作乱,天主教被诬为同党,教难又起,他被革职回家,再度保护西教士,在上海又做了不少传教著书等工作,此时朝中太监魏忠贤得势,大兴朋党之争,他力求不卷入漩涡,数度奉诏,辞不受命。

   一六二九年,崇祯帝即位,次年清兵大举入关,他又被录任礼部左侍郎,主持练兵备炮等事宜,终于难挽狂澜,明朝在节节败退中,苟延残喘而已。

    一六三二年他奉旨以礼部尚书拜东阁大学士,入阁为相,但他在政务上仍受其它大学士的牵制,无大作为。惟于天主教信仰方面,他以身作则.启廸了更多的进展,使宫廷中四百余人进教,他并继续编写历书,呈给朝廷。

    一六三三年十一月八日.他奉召归天,享年七十二岁。

三、徐光启先生的仕途

    徐先生生在明朝末期.其时朝纲已告不振。他虽然在政海浮沉了数十年,对国家并没有特殊的功绩,最后一年荣任相国,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科举方面,也是起落不常,他曾经屡试不第,老大生悲,但又一举而中解元,此后又毫无起色,六年之后.居然又扶摇直上,由进士而点为翰林。

    就像利神父曾说,这是天主选定他为教会柱石的巧妙安排,如果他在功名上平步青云,他不会守身如玉,不会移其智能于宗教信仰上去,相反地,如果他一生碌碌,他就没有能力为天主教会作出这样重大的贡献。

四、和利玛窦神父的交往

利玛窦神父来华传教.是一项冒险犯难的事绩,起初他简直进不了国门。后来他苦心励志,随风袭俗,学华文,着华服,凭西洋科技学术,一步步走近京畿.他知道天主教要在中国立脚,必须先得到皇帝的许可,而要见到皇帝,须有大臣的引介,所以他一心想先结交些朝廷权要。

    在那时候,朝中命官不是不学无术,就是愚顽固执,正愁找不到对象,不意天差神使,徐光启竟然慕利神父之名,主动地去敲郭仰凤神父之门。而立即对天主教产生深刻的认识。  

    在他中解元次年,才晤见了利神父,两人相见恨晚,在短短的交往中,利神父在他心中种下了信仰之苗,三年后他终于领洗成为天主教信徒。

    他和利神父真正密切共处的时间只有三年〔一六0四—一六0七),三年中他一面虚心学习科学,包括天文、历书、水利、农务、几何等。一面为利神父译编各种学术书籍,使西方科学开始在国内萌芽,他在这方面对于国家的贡献,不在其它政绩之下。

    随后他和利神父就少有接触,因为政务家事,使他居无定所,但是他对于其它西教士的传教工作,随时随地协助不遗余力。多次保护他们的安全,使教会少受摧残,而且发扬光大,所以利神父一再声称,他得到徐光启是天主上智的大恩。

五、天主教教友的芳表

    我们不要只为徐光启曾做过相国而景仰他,作为一个中国教友来评判,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明朝年间,天主教被认为洋教.且曾和白莲教相提并论,儒、释、道三门嫉之如仇。士大夫更不层正眼视之,而他以解元身份,竟然纡尊降贵去敲天主教会的门。见到神像就拜,听到教义就悟。读了两本书,上了八天课,就决心领洗进教,这项大智大勇的表现,是天降之任,也可以称为先知。

    在他领洗之后,他先是迎奉老父,劝其进教,然后使一家大小完全归主,率先勤奉圣事。建立一个标准的公教家庭,后代子孙中出了许多虔诚的信徒,第二孙女甘第达尤其突出。

    他建堂参与弥撒,身着朝廷官服,和邻近百姓如兄弟一般地并起并跪。还自任辅祭,如此影响了好多人进教。

    他结合了李之藻、杨廷筠两位同道,戮力协助利神父的传教事业,也冒险保护受难的西教士,他是三人中最年长最高爵者,也是三大柱石中的中流砥柱。

    在他遭父丧之际,他遵照教规,举行追思礼仪,为大家见所未见,但他同时遵守国习乡规,厚殓盛葬,辞官居家守丧,中西并重,他开了地方教会的先河。  

    他凭借他的爵位,与反教的奸佞、权臣、高僧相抗衡,虽然未曾取得优势,至少使天主教的信仰,不致被连根铲除,除了他没有第二人能做到这一点。

    那时教廷枢机团中最卓越的人物,伯雅明枢机,特别关心中国新生教会,写了一封信给中国信友,多多鼓励,此信传到他时,他穿上朝冠朝服,像接圣旨一般地跪领而展读,并且写了回信,金尼阁神父把它译成葡文,和伯枢机之信一同在罗马发表,这又开了中国教友与国民外交的先河。

    晚年他的地位愈高,更有力引国内文人达宫们进教,而且还打入宫廷,使数百名内侍宫女们进教。

    他临终恭领圣体,受终傅,身后家道清寒。显示他克守神贫之德,明帝闻丧,辍朝一天,追赠少保,谌文定,他在世固然荣贵,在天更享永福无疑。

目前在台湾,我教会设有光启文教视听社.光启出版社,徐汇中学等,不是纪念他个人,就是纪念他的家乡,他的令誉,在我教会史中,将永垂不朽。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APP已暂停下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