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正午的魔鬼-隐修士的24小时-天主教星的家园 
星的家园 / 图书 / 隐修士的24小时 内容背景: 屏幕背景:
第七章 正午的魔鬼

    隐修院传统把一天的正午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人在这时会感到沮丧,心烦气躁,那就是人到中年也会体验到的心烦、郁闷、深感一事无成。这种心境我们习惯称之为正午的魔鬼所造成的可怕诱惑。


隐修士们把自己关在修院里,长时间独自在静默中生活,对于这种诱惑感觉尤为深刻。本章除了心烦气躁以外,也谈论其他与人性有关的私欲偏情。


第四世纪的隐修士彭迪克笔下有一篇著名的作品--把心烦气躁的心境描述得甚为详尽:


「使人心烦气躁的魔鬼,也称『正午的魔鬼』,能给人最沉重的打击。牠约在第四时辰攻击隐修士,占有他的灵魂,直到第八时辰。牠首先让他感到太阳运转得特别慢,几乎停滞不动,感到一天像有五十个小时,然后牠强迫他双眼不断盯着窗户,想跳出他的小室,想观察太阳是否离第九时辰还很遥远,想东看西看,是否修士中也有一个……


牠还让他憎恶自己的居处,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劳力工作。这正午的魔鬼更会暗示他去想修士们的爱德完全不见了,没有人会来安慰他。如果那几天正好有人伤了他的心,魔鬼就会加以利用,增加他的反感。牠就会让他想离开修院,奔向他方,那里他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需要,找一份劳力少挣钱多的工作;牠再让他想,爱主在什么地方都一样,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朝拜天主。


牠由此又让他联想到自己的亲人,他以前的生活,要 他想这一辈子长得很呢,要他看到苦修有多么辛苦。总之,牠用尽各种方法,就是要隐修士放弃他的小室,逃往别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他奋力抗拒,魔鬼绝对后继无力,其结果是他获得无以言喻的喜乐和内心的一片宁静平安」。


要完美实践爱的诫命,必须努力平息内心的情欲。其实,自由之人心怀热忱,真诚地爱人;而作自己奴隶之人,则如同囚禁在自我之内,走不出去。大家都知道各种情欲的清单:贪恋美食、性欲、金钱,以及有关悲伤、侵略、精神沮丧、虚荣和骄傲的偏情。这个从希腊智能借来的清单,被基督信徒沿用,加上基督教义的色彩,经过几世纪的演变,而成为今日的七罪宗!然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还称不上是罪,只是要提醒人注意自己意念的走向,并非已达到该定罪的过失行为。尤其因为情欲的动力是来自内心深处 的欲望,就是心理分析学所谓的「性爱原型」,它根据自己给它的方向,可以使 自己更自由,也可以相反地使自己囚困于其内在的需求或外在的目标之内。


正午魔鬼的诱惑确实是隐修生活所难免的。因为修院里谈不上有什么娱乐,很容易令人陷入不健康的心灵低潮,而无法面对一切人与事。传统上隐修院有几种方法用来克服这种心境,其中的第一种就是让眼泪流出来:「如果遭遇到了使人心烦气躁的魔鬼,那么就可以用眼泪使我们内心一分为二:一边安慰,另一边受安慰,同时在内心撒下希望的种子,和达味王一同念这个咒语:『我的灵魂,你为何忧伤?为何悲苦?期望天主!因为我还要向祂颂祝,因为祂是我的救援,我的天主』(咏四十一 6 )」。


第二种方法就是稳坐小室不动,小室本是隐修生活的场所:


「在受诱惑时,不论给自己编造了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切勿离弃小室;而要稳坐小室之内,坚忍不拔,勇敢地迎战攻击者,一切攻击者,尤其是使人心烦气躁的魔鬼,因为牠最厉害,给人最难耐的考验;躲避这种挑战,要从战场逃脱,绝非上策,只会使自己流于笨拙、懦弱,沦为逃夫」。


最后还有一剂特别有益的方子:


「隐修士应该随时准备妥当,好像自己第二天就要离世去见天主一样;或反过来想,就是应善用自己的身体,因为还要与它共存许多年」.


 


七情六欲


人类最特殊又最神秘的经验之一,就是圣保禄宗徒在《罗马书》里所描述的:「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么:我所愿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因为我有心行善,但实际上却不能行善。因此,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却去作」。


人希望开发他所有的潜能,以达到全面充分发展的完人,然而他经常要受阻于相反的动力,而这些动力的来龙去脉,却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


在圣雅各伯的书信里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你们中间的战争是从哪里来的?争端是从哪里来的?岂不是从你们肢体中战斗的私欲来的吗?你们贪恋,若得不到,于是便有凶杀;你们嫉妒,若不能获得,于是就要争斗,起来交战。你们得不到,是因为你们不求;你们求而不得,是因为你们求的不当,想要浪费在你们的淫乐中」。


在今日的社会风气里,的确弥漫着只顾眼前的享乐主义。在福音中,耶稣要祂的门徒们弃绝自己来跟随祂。祂要他们慎思明辨,审查自己的反应、思想和即刻的情感,以能舍弃原来心目中的自我,而成为真正的自己。那些深藏在自己身、心、灵里的私欲偏情,正是要舍弃的对象。私欲偏情(passion)来自希腊文pathem,意即受苦。我们可以说情欲是人类动能的表现,不论是正面的或是负面的,都能导致其对象及周围的人受苦。


因此,仔细认清内心情欲的动向,才能消除内心的障碍,而得到自由。所有的情欲都来 自对自己的爱,根据个案,这种自爱的效应可以是正面或负面的。各种情欲之间有其相互依赖的关系,孰主孰辅的次序,则按每人的经验而有所不同。驾御情欲是隐修士努力修身的重要课题,因为他要全力修成一颗纯洁无瑕的心,以能以纯爱与天主及近人结合,这本是人生在世的最高目标。


 


食欲


最正统的灵修教导也注意饮食方面的问题,这不免让人感到吃惊。因为今日谈到贪嘴,常常只为博人一笑,大家都认为那不过是个有趣的小毛病而已,殊不知贪吃远远超出小毛病或一时口腹之乐的范围,而根植于人格的深层地带,足以左右个人的为人处世,在灵修生活上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口腔阶段有其重要性。婴儿所用的第一种补偿他失乐园(母胎)的方法,就与口腔之快有关。婴儿吸食母奶能给他无限快感,然而不可能一直吸奶,于是就用手指或姆指加以取代,最后是把能拿到的东西都往嘴里放。


婴儿时期的这种寻求满足与认识的最初经验,在他一生中都不会消灭,因而许多怪癖或习惯都与其有关。到了生命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在他去世的前几天里,他会突然食欲大发,虽然亲人在死别前夕,会觉得有点好笑,仍然会急忙满足他的欲望。其实人一辈子都在适当满足欲望——内心以需求来表明欲望的动能——和不可控制的冲动之间取得平衡,否则不是拒绝美食,就是过分享用。


这种情况的背后究竟暗藏着什么玄机?食物本身难道只是单纯的物质而已吗?进食 其实有其深层意义,与物质本身同等重要:因为进食表示与自身以外的东西建立关系。把自身以外的食物吃喝进去,就是与身外的另一种不同个体建立关系,也就形成与其他 人建立关系的可能性,同时也可藉此表示与天主建立并体验相互的关系,就如藉吃饭共融一样。这种关系的建立大致是易行的,与食物的关系则多半带给人快感,也有时会有困难:如果功能失调,则可能导致厌食症,或相反的食欲过强。


《圣经》赋予进食一个重要的角色,从《创世纪》里禁食乐园的禁果8,直到羔羊的婚宴!其间还有旧约中的各种共融祭献,基督与人共同进食,祂为群众增饼,最后是祂要我们以圣体圣餐来纪念祂的圣死与复活。这表示在人的生命中,吃的欲望时时存在,应受到高度重视。


在基督文化中的灵修传统里,对于饮食也有许多节制性的建议。例如注重苦修者就特别注重禁食,不是完全不吃,而是吃得有节制,尤其强调进食的意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转向天主(饮食有度)与他人(与人分享):「节制有度的大原则就是饮食做到足以维持体力,却不足以满足口腹之欲」。


所谓禁食,就是延后吃饭的时间,先坚定自己食欲的正确意向,这样在进食时就能受制于前置的意向。所谓贪食,就是吃得过多; 或菜肴准备得过于精致,都不符合食物本身的要求:「吃饭时本能地有快感,这并非过失……如果同时没有纵欲或其他缺失,吃饭本身并非坏事」。在这种意义下,贪食就是在清楚的认知下,吃饭只是为了自己,尤其是为了过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如果得不到满足,就要不断增加食物。人愈是以食量或精致程度才能心满意足,就愈不容易净化自己的欲望,将注意力转向他人。


需要和欲望一样,都经由身体得到满足。既然口腔是食物的必经管道,同时也是呼吸及语言的传播管道,因此才会把圣言视为食粮,在与人分享时,精神会得到饱足。从 这层意义来看,我们应鼓励从食欲的节制-使人在精神上得以成长,以能全心期望在永 生享用丰美的默西亚盛宴。


 


性欲


灵修生活与人的成长如此之密不可分,因而人的各个方面与灵修都关系深远。性欲 当然是其中的一环-因为那是人的基本需求-况且在一切生命现象中都显而易见。


婴儿认识外界---在第一阶段是经由口腔,主要是亲近母亲,而第二阶段则是在他逐渐有自我意识以后,客观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就是从与人相合的经验,转变到与人互分的经验,以能活出在自身以外与社会接轨的关系。这种转变需要有第三者的介入,使婴儿对他与母亲相合的世界起疑,把目光转向有别于母亲的其他人身上。这正是婴儿发现了相异性而开始成长的契机,这就是父亲的角色,同时也出现了性别的问题。人在开始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就展开脱离与母亲相合的初期「幸福时光」,打破自己与母亲的小圈子,从中走出来---在与人相异的认知下,独自与他人建立关系。这时他人与自己 是互补的关系,而非对立的。孩子在体验自己的独立自主时,也学到了事事不是都能如愿,与别人的关系也不总是立刻就能得到满足。因此,古人所称的淫荡(luxure)就关系到性欲的三个层面:相合、镜子(或以自我为焦点)、以及对禁令与相异性的抗拒。


性别的问题在《圣经》的启示中占了极为可观的地位。从《创世纪》之初的亚当与厄娃,到最终天上的耶路撒冷如新娘一般从天降下,为自己的新郎已装扮妥当,在在都 与性别有关。此外,以色列的全部历史也不断提到天主与祂子民立有盟约的婚姻关系。先知们对此也特别加以发挥,更别提《雅歌》中的爱情描述了。


至于新约,也不乏此类论述:圣保禄提醒格林多的教友,务必小心提防两种不当的极端:一是伤风败俗,一是过度禁欲。要找到中庸之道,保禄宗徒强调主耶稣的召叫才是重点,劝导他们以末日观点为念,务必遵守正确的务实精神。在《致厄弗所人书》的第五章里,他解说了婚姻神学,男女之间的婚约如同基督和教会的关系一样。他说:你们应彼此相爱,如同基督爱教会一样。


他又说:(基督)「以水洗,藉言语,来洁净她,圣化她,好使她在自己面前呈现为一个光耀的教会,没有瑕疵,没有皱纹,或其他类似的缺陷,而使她成为圣洁和没有污点的」。


因此,基督徒的生活永远是在极深的友爱关系里,向建设基督奥体的目标挺进。


从耶稣和祂母亲及为小团体服务的妇女们的关系,直到祂复活清晨显现给玛利德莲,在这之前还有加纳婚宴,多次治愈妇人或对在痛苦中的妇人伸出爱的援手,以及数次讲述末日婚宴的比喻,在在都显示出祂奉献一生、在独身生活中,给予两性相互依存关系既深刻又宽宏的含义。在祂之后,不少门徒也被召度这种心无挂碍的独身生活。


尽管有的时代有时会对献身生活提出反对的见解,我们仍然应强调被召度贞洁生活 有几点重要意义。贞洁首先是一种心态,旨在加强实践爱的诫命,并非只针对发了贞洁愿的人而言。一切与性欲有关的冲动,可以说都是渴望之动能的初步表现。


当然「贪婪」与爱有根本上的差异,加西安乌斯认为:「人面对眼前的诱惑---很难压抑或排除渴望,如果想要断除恶念最好是继之以善念来取代」。他还说:「要维护贞洁,并非靠保持刻苦的生活,而是靠爱及沉浸在纯洁中的喜悦」。


因此,要在爱的道路上,活出与他人的良好关系,贞洁是必要的条件,与单纯的不婚不育差得太远了。爱是自我开放与自我奉献,而淫荡则正好相反,是自我封闭在只为自己的心态下,对方已被物化。


 


善用金钱


金钱是交易的有效工具,让人可以在与人分享的心态下从事各种必要的活动;然而也可以成为有破坏性的工具,牺牲别人,利益独占。这是第三种情欲:贪婪,与觊觎系 出同门。以损害别人来为自己累积过多的财富,其结果是封闭自己,无法再走出自我,无法与别人真诚相处,无法与别人共同建设对众人有利的新天地。


反之,若取后者而舍 前者,虽然乍看是失去了致富的机会,然而内心所得到的幸福快乐却远远胜过拥有财富。


在《圣经》的教导里,财富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旧约告诉我们财富是好的——《创 世纪》说:「亚巴郎有许多牲畜和金银」——因为财富是在天主的规画以内的。然而 财富也试探你有无判断力,考验你是否有智慧,正如《智慧篇》和《圣咏》所说:「人在富足中却不明究理,将与牲畜无异!」最后,财富可以使人堕落,这是多位先知以各种方式所作出的警告。「祸哉,你们这些使房屋毗连房屋、田地连接田地,而只让你 们自己单独住在那地域的人!」教导中强调天主特别眷顾穷人,因为穷人没有财富可 以夸耀,只全心求助于自己天上的父亲。而正是这些「天主的穷人」组构成为祂的子民。


耶稣在祂的讲道中,财富也是一个重点,从祂最初的原则性宣示:「你们贫穷的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你们的」,直到默西亚的宴席的比喻,请来的都是穷人,富人都借故未到。还有穷寡妇投了两文钱献仪的事 ,管家的比喻,以及米纳的比喻。


基督认为只有自认为贫穷的人,就是寄望于天主的赏赐并与别人分享的人,才能抗拒独占金钱的诱惑,因为独占就表示没有舍弃自我。耶稣对这一点说得特别清楚:「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他或是要恨这一个而爱那一个,或是依附这一个而轻忽那一个。你们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钱财」。


而基督自己在世尤其是穷人,祂「本是富有的,为了你们却成了贫困的好使你们因着祂的贫困而成为富有的」,「祂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并没有以自己与天主同等,为应当把持不舍的,却使自己空虚,取了奴仆的形体,与人相似,形状也一见如人」。


初期教友强调要落实财物分享,革除独占。教会里为公益捐献的古老作法也清楚说明了对钱财问题的重视。


自宗徒时代开始,苦修教友们即以度分享与贫穷的生活来跟随基督,走在复活奥迹的道路上。


之后又有教父们指控人爱财的贪欲。他们认为贪财使人失去判断力,使人看 不见自己的内心:「贪财之人生活在黑暗中,他看到的世界也是漆黑一片」。「心灵 的眼目已不再发光」。「贪财是可怕的灾祸,财迷心窍的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贪财是一种黑夜,把一切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使一切都昏暗失色;也可以说在贪财者眼中的一切,都与其本身完全不符」。


一般人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因为 他们认为舍弃钱财和舍弃自我一样,都是一种死亡,一种丧失自我——或他们自认为的自我。他们只要拥有,不断拥有得更多,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安全感:因为他们自觉在短暂的生命中,身处各种危险,尤其还需要照顾家人,与他人分享。然而教父们强力谴责这种对钱财的错觉:「纵然钱财是如此的不可靠,我们在世还是疯狂地牢牢抱住, 情愿被它欺人的欢乐所骗,以至于无法想象有比现世钱财更高贵壮观的事实」。


这种欲望之强可以成为一种顽固的定见,把自己困在其中而造成痛苦:「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的金子,你到处只想到它。金子纠缠着你的梦境,你的夜晚,烦扰着你的白天,使你日夜不得安宁。这些傻瓜看不见真实的世界,只见到自己混乱头脑的幻影,连你的灵魂也被你顽固的定见所吞噬,而把一切都看作是金银」。最后,这种欲望彻底摧毁了爱德:金口若望说:「在贪财者的眼里,人已经不是人。」


要抗拒自己贪欲的恶劣倾向,就如其他欲望一样,必须将其从根部铲除。要做到这 一点,首先要「明白诸事皆空,知道财富不过是短暂又负心的仆人」。因此,要彻底 根除自己的占有欲,「不仅要避免占有或累积财物,而且要把这种意愿从心底完全拔除。


因为不仅要避免贪婪的后果,更要从根本消除对钱财的爱好……因为即使身无分文之人, 仍可能贪婪,虽已舍弃了一切,仍做不到清心寡欲,正因为尚未把贪婪从心底根除」。因此教会在历代曾唤起各种活动,鼓吹彻底的贫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亚西西的圣方济 所发起的运动。


要抵制贪婪的劣行,尚有另一种方法,就是鼓励分享与施舍。拥有财富当然首先要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然而天主赐你财富也是要你与比较不幸者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施舍对施者与受者都有益,因为这样与人分享,必能获得大量的无价珍宝——那绝不是 世间财富所能相比的。贪婪与觊觎能造成多少悲哀与自闭,舍弃财物与人分享就能获得 多少快乐与友情,因为人这样做就是在爱中相似天主。


经济实力一直左右着世界局势---从中衍生出多少问题啊!


 


悲伤的正负两面


基督在《玛窦福音》里所提出的第三端真福:「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 ,足以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大家通常认为悲伤是负面的,是喜欢的反面,是在无忧无虑中寻求幸福的反面。其实在灵修传统里,可以说有两种悲伤,一种是意识到自己离圣德太过遥远,可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另一种则属于气馁,能削弱斗志。


悲伤常与愿望无法达成或快乐被人剥夺有关。如前所述,这种情绪是随着人格的发展而产生的。最初的悲伤是来自必须离开与母亲相合的乐园,然后是自己的意愿被大人 制止,最后是无法占有自认应该属于自己的财物,而须仰人鼻息。悲伤经常在人的生活里出现,更不用说由许多外在原因所引起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愤。所有这些内心的动向多半都出于主观的感受。有的人个性比较敏感,就比别人更容易陷入悲伤。我们应该仔细认清,悲伤如何在心底生根,而成为难以控制的自动反应:那正是病态心灵的特征。


《圣经》当然也谈到有关悲伤的问题,《智慧篇》尤其强调要从心底驱除气馁的侵袭。众先知们也不例外,他们所说的主要是有关充军巴比伦的悲惨历史。在新约里,耶 稣在受难前也心感悲戚:「遂带了伯多禄和载伯德的两个儿子同去,开始忧闷恐惧起来---对他们说:『我的心灵忧闷得要死,你们留在这里同我一起醒寤吧!』门徒们也感染到了这种心情:「祂从祈祷中起来,到门徒那里,看见他们都因忧闷睡着了」。


在见人遭受苦难时,耶稣也会感到心神忧伤,然而在各种情况下,耶稣只有一种叮咛: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要痛哭、哀号,世界却要欢乐;你们将要忧愁,但你们的忧愁却要变为喜乐。妇女生产的时候,感到忧苦,因为她的时辰来到了;既生了孩子,因了喜乐不再记忆那苦楚了,因为一个人已生在世上了。


如今你们固然感到忧愁,但我要再见到你们,那时,你们心里要喜乐并且你们的喜乐谁也不能从你们心中夺去」。 以上所说的悲伤是由耶稣的受难圣死所引起的,不会持续很久,在耶稣复活后即转悲为乐了,因为祂的复活使人能在与天主及众人的共融中找到幸福。


传统的灵修思想对悲伤有什么看法呢?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悲伤的起因不在别人,而在自己。因此,逃避与同修为伍并不能重拾欢乐,只有以坚忍之德才能抵制悲观所带 来的恶果:「只要在内心加强坚忍不拔的精神,即使身处众敌之中,也必能保持宁静平安」,否则的话,这种无益的情绪就可能增强,直到成为绝望。


教父们也告诉我们如何辨别这两种悲愁。一种是来自察觉自己与天主交融相距太过遥远,这种悲愁总是在圣神的行动下益形强烈。另一种则以沮丧难忍见称,是「尖酸、 急躁、无情的,充满积恨与无益的悲伤」。负面的悲伤使人进入心灵无比的黑暗之中,理智昏昏,难辨真相。要终结这些恶果,教父们劝导我们要先把人世间的身外利益放下,才不致感受到求而不得的挫折,同时也切勿借口独处以消愁而远离同修。要解除悲伤之毒,有三种主要的解毒剂:向神师诉心,多读圣经及潜心祈祷。


眼前事若令人悲伤,必须自伤感中走出来,才能在天人总相隔的认知下前进,这才是走向与复活基督相会的道路。基督的逾越正是从黑夜到天明,从悲伤到圣神的喜乐, 从舍弃到一无所有、逾越到拥有至丰满过剩。


现今社会上有多少人经常感到自己已陷入了绝望的边缘。隐修士如其他教友一样,可以作有力的见证:在基督内,人人都被召进入没有眼泪、没有哀伤的天国之内,受邀共聚在厄玛努尔——天主与我们同在——的欢乐之中。


 


愤怒


愤怒在今日不大可能被认为是弱者的表现,一般人反而会想那是强者的表现,表示 要树立权威,要肯定自我。对于这种人人都时常会有的情绪,我们应该谈论一下,尤其因为它对实践爱的诫命有意想不到的重大影响。


在人格的成长中,愤怒是在人受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当人无法永久保有自己 想要的东西或自己的东西被人强取豪夺时,就会激发怒火,与对方对立,甚至视对方为对手,为竞争者,为敌人。世人保卫领土,抢夺权力,双方各不相让,常会引起明争暗斗,到那时愤怒却也可以成为必要的制胜动力。我们知道脾气大的人通常会被人认为他脾气坏,其实也不尽然。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是难免的。这时愤怒不只限于表达反抗或对立,也包含有冲出自我的动力,一种使自己更加稳重坚定的力量,而非失控地诉诸无益的暴力。


圣经是谴责愤怒的,因为发怒成就不了什么好事。旧约从《创世纪》(加音)到《智慧篇》,新约从头到尾,都认为愤怒会导致杀人:「你们一向听过给古人说:『不可杀人!』谁若杀了人,应受裁判。我却对你们说:凡向自己弟兄发怒的,就要受裁判」。


常有人以耶稣的义怒来给自己的激动发怒作辩解,殊不知这种义怒与生气失态完全是两回事;而是怀着满腔热忱,为伸张正义所展开明确又审慎的行动---旨在彻底改变对 方偏离正道的心态,在这种意义下,才可说是天主的义怒。


人的确会把许多自己有的情绪加诸在天主身上,尤其是嫉妒,更把人的生理反应也归给祂:例如说祂鼻孔颤动,祂 的气息如溃堤的激流,直冲颈项。《圣咏》以强有力的语气呼求天主的义怒,其结果是全遭歼灭。旧约里的这种把天主模拟成人的想法,就如其他说法一样,都表现出一个事实:就是人对天主奥秘的了解是逐步渐进的。


从加音和埃布尔尔的传说到主仆依撒意亚的态度,这中间的演变显而易见:「请看我扶持的仆人,我心灵喜爱的所选者!我在身上倾注了我的神,叫他给万民传布真道。他不呼喊,不喧嚷,在街市上也听不到他声音。破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熄的灯心他不吹灭;他将忠实地传布真道。他不沮丧,也不失望,直到他在世上奠定了真道,因为海岛都期待着他的教诲」。


现在我们就接近新约了。在新约福音中,耶稣对恶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祂以坚定的语气,斥责有些犹太宗教领袖,因为他们过于强调法律枝节,而把信友封闭在埋头实践法律之中---而忽略了天主的旨意;祂强力把商人逐出圣殿,并宣告天国是以猛力夺取的,只有用猛力的人才能拥有天国。


然而,祂也说:「我是良善心谦的」,祂宣告「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虽然祂说过在最后审判日必有哀号和切齿,祂也说:「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


在教会修德养心的传统思想里,愤怒是需要戒除的情绪,因为愤怒是由不满足而造成的,而不论是由食物、性欲或钱财所引发的不满,都与肉欲和私利有关。愤怒也会与 悲伤有关,因为悲伤会引起气馁、反抗,而造成内心的极度愤怒或表现在暴躁斗恨上。


因此,教父们劝导教友们切勿被私欲和私利所左右,要制约这种神经系统的激动,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用圣咏来祈祷,以能获得内心的镇定与安宁。长时间以默想的声调唱圣咏,能使心灵得到平静, ,并将其引导向善,因为这些诗歌展现人的各种困境与他发自肺腑的响应,把一切困难置于天主面前,求祂化解。施舍也是避免发怒的另一种方法,因为关爱他人能使自己走出自我,避免作自恋情结的奴隶,因为被自恋所封闭正是怒火的根源:「真爱近人者把心中的怒气早已消除」。


其实,愤怒表示你对自己和对方都认识不清。仔细看来,每个人都可能伤害别人,对别人不利,不去满足别人,然而只要自己能谦逊地替别人设身处地着想,怒气自然不 会生成。最有用的万灵丹就是对自己和别人都心存耐心:「坚忍之士胜过英勇战士;能控制怒气之人胜过能攻占城池之人」。因此,我们应聪明地忍受逆境以及与人不和的错觉,绝对不要怒气冲冲地去反驳他们,而要以爱德相待。与人针锋相对或以牙还牙,绝不会有什么好处。当然,也不能处处退让,及时讲句公道话或在逆境与敌对势力前采 取适当的态度也是需要的。在必要时应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态度,而非心生厌烦而放弃不管。爱德的热忱能滋养坚定不移的心态:每次有争执时,只要有坚定不移的心态,就能坚守本位,回归友爱的平静心情。


「你们当爱你们的仇人,当为迫害你们的人祈祷」。只要你真爱人,愤怒绝不会在你心底生根。


 


虚荣


在希伯来语里,光荣(kabod) 一词意思是极有分量,其反义字就是虚空(havel), 意即水气,即刻蒸发无踪。天主对人许下的光荣无疑是我们生活中的重大动力之一。人拥有其他任何受造物所没有的东西,就是可以期望在不太远的一天,能分享伟人的最大光荣,甚至是天主的光荣。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人不惜付出最大的努力,执意要在今生就跻身于伟人之列。如果他们有几次真正尝到了美果,也会有更多次会尝到苦果--因为爬得愈高,摔得也愈重。


人世间的光荣来自财富和权力,然而这种光荣极为脆弱,有《圣咏》可作明证:「不要嫉妒他人变成富翁,不要忌恨他人家产倍增;因为他死时什么也不能带走,他的财产也不能随他同去」。


因此我们要寻求的光荣是在天主之内,就是基督以无限威能所显 示的光荣。天主的光荣展现在祂创造万物的卓越工程上,在祂的救世伟业上,在祂所赐 下于圣神内完美实现的爱的诫命上。


这才是人类真正的光荣财富,是人可以拥有直到永 生的财富。在基督内,光荣与十字架的关系所显示出来的道路,的确可以带领人达到天主的光 荣:那是舍弃与谦逊的道路,是完全自由、绝不自夸的道路,是誓愿追随那战胜一切困难之「大爱」的道路,是那在末日会再来、先显现在复活中的道路。


在福音中我们不难见到门徒们对光荣的真谛不明不解:「老师!我们曾看见一个人, 因祢的名字驱魔,就禁止了他-因为他不与我们同伙。」耶稣却回答说:「不要禁止!


因为谁不反对你们,就是倾向你们」。雅各伯和若望因为撒玛黎雅人不收留他们住宿,就对主说:「主!你愿意我们叫火自天降下焚毁他们吗?」耶稣转身斥责了他们。门徒们归来复命,对耶稣说:「主!因着祢的名号,连恶魔都屈服于我们。」


耶稣向他们说:「你们不要因为魔鬼屈服于你们的这件事而欢喜,你们应当欢喜的,乃是你们的名字已经登记在天上了」。我们可以举出无数这类例子-直到在十字架上的二盗---他们都和耶稣一同受刑,其中一人对耶稣说:「祢不是默西亚吗?救救祢自己和我们吧!」


他讥讽的口气引起另一人的抗议---耶稣对这第二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就要与我一起在乐园里」。圣保禄同样也谴责虚荣,而提出另一种与世俗完全不同的光荣之路,那就是经由耶稣的十字架的道路。


教父们告诉我们有两种虚荣。有的人以他所拥有的为荣——不论是物质钱财或容貌才干,总想引起别人投以羡慕的眼光。另外一种虚荣更加微妙,所把持的是心灵的财富,并在内心滋生一种隐密的虚荣,自觉修德有成,想吸引别人的赞美。通常愈有圣德的人 对此愈感受用,因为他们表面的善举确实得到了夸奖,就如福音比喻中的法利塞人一样。


虚荣与毒液一样,很难加以根除。加西安乌斯将其比做洋葱---因为「剥去一层皮,还有一层,去掉多少,所剩还有多少」。虚荣可以是促使人英勇修德的动力,然而这样修成之德也是枉然。


除了白费功夫以外,在虚荣无法施展其作用而感到的挫折,又增添另一层痛苦。虚荣使人目盲,使人近似妄想。叙利亚人依撒格认为虚荣滋养持续性的内心混乱与思想的混淆。


最后一点要强调的就是:人愈能战胜其他偏情,因而所滋生的虚荣心也愈强。虚荣心会在暗中摧毁一切它引以为傲的东西,尤其是所修到的德行。虚荣心有如骄傲的大门,是接近天主的最大障碍。


教父们开出了一个从虚荣心所衍生出来的弊病清单:有亵渎、判断别人、轻视别人、支配欲强、热爱权力、 心硬、不服从、愤怒、谎言、伪善、假话、胆怯、淫荡、以及其他一切的心灵疾病。如何才能抵制这种光荣的错觉?隐修院的师父们再教导我们:其他毛病被德行打倒后,即隐而退之,然而,「虚荣心一旦被推倒,却会立刻站起来展开更顽强的战斗。要克服虚荣心的唯一利器就是谦逊。只要心存谦逊之德,我们就会厌恶人世间的一切光荣和赞美」。


 


骄傲


在人的虚荣心里,已经隐约看到了骄傲。其实人的最大愿望就是要成为天主,换句话说,就是时时处处要被人置于中心地位,置于万有的顶端,成为一切的创造者与主宰 者。《创世纪》从最初几章开始,骄傲的诱惑即以人类头号问题的姿态出现,从骄傲衍生出无数其他的诱惑,都是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的私欲偏情。


女人面对不许吃「知善恶树」果子的禁令立刻就有反抗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天主知道,哪天你们吃了这果子, 你们的眼就开了,将如同天主一样知道善恶」。女人于是偷了果子吃了,又给她男人一个,这是第一种偏情。


他们的眼睛开了,发觉自己赤身露体,这是第二种偏情。最后出现各种形态的仇恨,利益的引诱,悲伤、心烦气躁及虚荣心。加音与埃布尔尔,诺厄与他的儿子们以及巴贝耳塔,都是实例。在《创世纪》里---尤其是前十一章,和整本圣经,都在描述从罪所衍生出来的恶果,这些私欲偏情在善恶互斗的人心中不断展开行动。


灵修的传统思想认为要对抗这种困境,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谦逊。基督文化中的谦 逊之德是什么意思?从实际情况来看,什么看似圣德,什么又是真正的圣德,什么是以虚伪手法表现出来的表面圣德-的确不易分辨。


基督文化传统强调有一种世俗的骄傲, 要在各方面都占首位;也有灵修上的骄傲,这种诱惑其实屡见不鲜,有些人在多方面做 到了改过自新,就以为自己已达到了圣德的高峰,岂不知他们只是起步而已。


谦逊首先是耶稣基督最根本的心态,祂身为天主的圣言,自知从父而来,时时感恩。 祂完全奉献自己。圣保禄致斐理伯人的书信里甚至说祂使自己空虚:「祂虽具有天主的形体,却没有把持不舍自己与天主同等的地位」。在祂人生经验的最低潮,在祂面对死亡之时,就如祂一生的每一刻一样,就以最完美的服从心-对圣父表明全心配合,回归圣父,显示祂时时聆听并献身实践天主爱的旨意-其理由正因为一切存在的意义均来自祂。


因此死亡对耶稣基督不可能有任何控制力,因为祂为自己毫无保留,全部都交给了那真正的生命,神圣的人子因而才永远活着。耶稣基督自祂诞生直到复活,由于祂谦逊的无限活力,而把丰沛的生命不断传给人,谦逊非但不能眨抑祂,反而显示出祂是古今第一完人。


由于基督的这种风范,任何人若想拥有祂的生命,就必须舍弃自己,远离自以为是的作风,以能成为真正的天主子女,分享祂至高无上的神性。那就是天主对祂子民所许 下的光荣---使人在世就能在与天主及众人完美的共融下,渴望心灵洁净的福报:「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


人的欲望有好有坏,然而宗教界因鼓励人修德,往往强调其负面的欲望。在西方天主教会就衍生出七罪宗的论说,这种演变没有使人充分注意到欲望的正面力量,在教会 思想和教友生活里对此也缺乏比较恰当的论述。然而世上男女都希望自己进步-人类进步,因此,我们急需把欲望的正面动力重新置于他们生活的中心点。


隐修士们以其生活中的祈祷与爱心来修身养性,在内心接受力量和权威,使他在接受重重考验之后,人格 逐渐成熟,充分认清自己身为天主的子女,正希望对此提升人类素质的大业贡献心力。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投稿邮箱:181376222@qq.com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扫码下载安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