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常年期第十一主日证道-天主教星的家园 
2024年6月16日常年期第十一主日证道
佚名 网络收集 阅读:390次 2024-06-11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房志荣神父

是耶稣会士

默想:

教会礼仪年的许多重要庆节,如耶稣升天、耶稣圣体圣血节等,许多教区都因牧民考虑,移到主日庆祝,取代了常年期第九和第十主日。今天庆祝常年期第十一主日,终于可以在常年期主日感恩礼中,体验圣神降临后,真理和安慰之神给予教会的许多启发。常年期主日感恩礼的圣言,甲、乙、丙三年都不一样,其基本的结构是读经一选自《旧约》,读经二采用宗徒书信,福音按甲、乙、丙三年,分别宣报玛窦、马尔谷、路加三部对观福音,至于《若望福音》,则在特殊节期,尤其是在复活期的五十天出现。这样,圣经启示的主要内容,在三年循环一次的安排下,多少可窥其全貌了。几年的循环下来,读的虽然是同样的旧约、书信和福音,但恒心参与感恩礼的信友,对这些天启之书的领悟,已大不相同。他们越来越会体验到,先知和宗徒,都在给基督作证。本主日的圣言可以作为范例。 


读经一的旧约选读,通常都是与当日的福音搭配的,这一点,赵一舟神父多年前早已说过。书信有它自己的顺序,不一定配合无间,但不会与福音主旨疏离,而能凸显另一个面向。今天的读经一,则17:22─24可由思高圣经的注解4看出它与本主日福音的关连:「先知预言在犹大灭亡后,由『高大的香柏木』(指犹大支派)将有一根嫩芽出生(依11:1;53:2;玛1:11),他要在以色列(熙雍)山上,建立普及万邦的神国(玛13:32)。」这样,我们已被引进本主日福音(谷4:26-34)的讯息:「耶稣用许多类似的比喻,按照他们所能懂的,给他们讲道。祂不用比喻,就不给他们讲道,但是私下却把一切解释给门徒听。」(33-34)前面讲过的两个比喻,第一个是马尔谷所独有的,第二个是与玛窦和路加所共有的。


第一个「种子自然生长的比喻」(26-29)给下一个比喻「芥菜子长成大树」(30-32)先作了一个解释:如何使一粒小芥菜子长成一棵大树?种树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他夜间睡觉,白天起来,土壤自然而然地生长果实。人不知道,造物主天主却知道。圣经从《旧约》到《新约》,除了用牧人与羊群的关系外,也用葡萄树及其它植物的栽种和成长,描述天主子民生命的发展和完成。本主日的读经一和福音就是如此。前者说,我要从高大的香柏木摘下一根枝子,它要成为一棵高大的香柏木,各种飞鸟要在它枝叶的荫下筑巢。后者说,天主的国像一粒芥菜子,比一切蔬菜种子小,但种下后,长起来,比一切蔬菜还要大,甚至可供天上的飞鸟在它的荫下搭窝。是谁使香柏的嫩枝长成高大香柏,使芥菜子长成大树呢?人不知道,但天主晓得。 


关于「香柏的嫩芽要长成高大香柏」的话是天主说的,关于「芥菜子要长成大树」是耶稣说的,那么保禄在今天的读经二,格后5:6-10,又说什么呢?他放下香柏和芥菜子的比喻,而直接讲到人,把人今世脆弱的身体比作地上的帐棚,把复活后光荣的身体比作永远的寓所。今世凭信德生活,复活后可直观天主,二者之间都有圣神作担保,使我们「或生或死都讨主的欢心」。这是思高圣经给格前5:1-10的标题,十分恰当,加上第五章注解1的解释,,可以把握保禄这番话的精义。


反省与行动:

1. 主耶稣曾经说过「种子发芽生长」和「芥菜子」的比喻,我明白其中精义吗?

2. 我如何了解天主的国?我可以用什么来比喻天主的国?

3. 我如何与天主合作,在人间拓展天主的国?


祷文:

1. 请为普世教会祈祷。上主在人间兴起祂的国度。祈求仁慈的天父恩赐每一位基督信徒,常能听从上主的声音,透过上主的恩赐和护守,加深圣德,广扬福音,见证天主国的喜乐。

2. 请为平息天灾人祸祈祷。各地的天灾人祸,都需要上主的救援。祈求仁慈的上主平息天灾人祸,让生者和亡者都得享平安。


 


耶稣的比喻


张春申神父    (谷四26~34)


耶稣在公开传扬天国来临的生活中,以言以行完成祂的使命。 

四部福音中,耶稣主要的行动是施行奇迹,而训诲人群时,应用了很多比喻。马尔谷福音只是记载了极少的一部分比喻,玛窦与路加福音中,保存更多的比喻。在讲到今天福音中两个简短的比喻之前,我们先概括地说明一下耶稣的比喻。

   比喻是我们日常谈话与讲解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最为基本的,是应用比喻,将一件比较复杂的事,说明清楚,使人能够举一反三。比如我们不易懂悟天堂是多么幸福,耶稣以喜宴来加以比较,于是人们会揣测:天堂是得救的善人聚合在一起,庆祝永远的生命。不过比喻也不完全是为了说明一件比较难懂的事,有时事情本身并不难懂,可是如果应用一只比喻来说,能够更娓娓动听,增加气氛,产生深刻的印象。比如耶稣所讲的浪子回头的比喻,其内容主要是天父的仁慈怜悯,可是透过这个有名的比喻,人人听了都内心激动,天主慈爱的肖像活泼地出现在脑海之中。不但如此,比喻也具有暗示的作用,若是不便说明,可以应用比喻,使人心中有数。福音中好多比喻,耶稣用来暗示那些反对祂讯息的人。比如,浪子回头的比喻中,耶稣以抱怨父亲的长子来暗示经师和法利塞人,他们反对耶稣宣讲天父仁慈怜悯,宽赦税吏与妓女,是多么心硬呀!

   总之,耶稣应用比喻宣讲,含有多种作用。但简括而论,四部福音中所有的比喻,其主题都是耶稣宣讲的天国。「天国的来临」是罪人与贫穷人的喜讯,天国有所要求,并在末日圆满完成。由于耶稣只宣扬天国的使命,因此比喻都讲论天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今天马尔谷福音中的两个简短比喻,都与耶稣自己以及祂宣讲的天国有关。耶稣与祂的一些门徒,开始在加里肋亚宣讲,由于他们的出身都不显赫,没有受过当时经师的教育,所以不免有人嘲笑他们没有自知之明,妄想完成超过自身能力之事;或者有人轻视这个沧海一粟的小团体,绝不能有什么成就。在这背景上,我们读第一个比喻,便知道耶稣正在说明:天国来临且发扬光大,属于天主的能力,神妙莫测,不是人能助长的。耶稣自己也只求:愿你的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祂只是接受天父命令,宣讲天国来临的讯息,至于天国怎样实现在人间,是天父的计划。不过,耶稣同时也深知,既然天父派遣祂宣讲天国,就一定会完成,如同种子自然生长果实,先发芽,后吐穗,最后长满了麦粒。至于第二个比喻,在同一背景上,耶稣一方面承认自己的团体只是沧海一粟,好像芥菜子一般,但也同时肯定,在天主救恩计划中,接受天国喜讯的团体,会蓬勃生长。这两个比喻,今天看来,实在是清楚地证明天国传扬广远之事实。


   最后,耶稣每次应用比喻宣讲,都能针对听众的生活情况、了解能力,同时也自然地引起他们的反应而产生生活的抉择。不少比喻即使在今天,都还能使人产生同样效果。 


   我们听了这两个简短比喻之后,又有什么反应呢?


反省与行动:

1. 耶稣常用比喻宣讲天国。我能明白其中的深意吗?

2. 今天福音中的两个比喻,为我有什么启发?

3. 我在传扬福音时,也会运用比喻吗?


祷文:

请为毕业生祈祷。又是毕业时节,许多毕业生即将踏出校门,进入社会。祈求仁慈的天主降福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奉献所学,造福人群。


天国的比喻


和平纶音

吴智勋神父

则 17 : 22-24,格后 5 : 6-10,谷4 : 26-34

福音记载耶稣常用比喻教训群众,比喻被认定是一种高超的教育法。耶稣的听众非常复杂,差距很大,有博学多闻的知识分子,有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按今天的习惯,会把不同程度的人分开,免得拖慢教学进度。耶稣的比喻,的确适合各式各样的人,只要人打开自己的心灵,接受圣神的带领,都能领悟耶稣的道理。耶稣曾就此感谢天父:「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称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和明达的人,而启示给小孩子。」(玛11:25)今日的福音讲天国,本来是个艰深的题目,但耶稣大题小做,用生活中现实的事物去讲,让每人各按其情况去领悟。每人所理解的,不一定是唯一的解释。


耶稣用种子比喻天国:天主对大自然有祂的计划,种子只要撒在地里,加上适当的栽培,自然发芽生长。假如人并无刻意破坏自然,种子自会从天主那里接受生长的能力。天国也是这样,她的来临是必然的,因为能力来自天主。种子亦能指天主圣言,指耶稣自己,祂曾说过:「人子要受光荣的时刻到了。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3-24)种子本身有力量成长,人最多能窒息种子在自己的心田里成长,但不能阻止它必然地在土地里生长。圣言的能力也没法挡,当日犹太当权人企图阻挡而失败了,日后多种权力曾尝试压制亦同样失败了,他们只能使圣言不在自己身上结果而已。基督徒相信圣言必然带出成果,自己要耐心等待收获的时期。


有人从种子自然生长的道理,领悟出尊重天主在自然中的计划,否则人会自食其果。今日爱护地球的环保意识,就是要人对自然怀着敬意。我们文化中的道家,特别强调顺其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个比喻须与第一个连起来看,比喻用最小最大的视觉效果,衬托出种子的力量。在圣地时,我曾把芥子的种子放在手心,的确轻到没有感觉,小到几乎眼睛看不到。芥子长大后,「比一切灌木都大」,那是指巴勒斯坦圣地的环境而说的。那里气候干燥,不能长高大树木,难怪圣经记载建筑圣殿的木材,远道来自黎巴嫩。耶稣夸张地用最小最大的概念,衬托出天国力量之不可挡。耶稣传福音虽很哄动,但仅限于一个小地方,听众多数是犹太人;祂的确有一个微小的开始,连犹太人的团体也不接受祂,祂只能在较低下的阶层中发展。祂死的时候,明显地没有影响罗马帝国或罗马人的社会。罗马史家只提过一个有若干门徒的犹太师傅,但没有详细记载祂的生平,可见祂的影响力在当时是甚小,根本微不足道。罗马人给予犹太人特恩,可以不朝拜西泽,但没有给基督徒任何优待,因为他们少得可怜。但天国的力量毕竟无法抵挡,圣言今天去到世界所有角落,天上的飞鸟皆可栖身其中。


这个种子小收获大的比喻,可以作很多现代的引伸。基督徒在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是弱小的一群,影响力比不上传统的儒释道教。面对着庞大的非基督徒及没有信仰的人,我们事实上很渺小,甚至有无奈的感觉。我们能否从今天的比喻中取得无比的信心,圣言的力量不可挡,有一天会影响到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天读神学的人虽然多了,但与大学里其它的学系比较,大概是人数最少的学系,我们能否相信这个最小的学科,能给予学生最大的收获?


教会的历史可以证实今日比喻的真确性,倘若向前看,比喻帮助我们相信基督的能力,这也是基督徒的希望所在:有了基督,小开始而大收获是可能的。 


常年期第十一主日  

只待新雷第一声

徐锦尧神父


读经一:(则17:22-24):论默西亚的预言

读经二:(格后5:6-10):或生或死为讨主的欢心

福音:(谷4:26-34):种子自长的比喻;芥子的比喻

中国文化: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为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生,日有所长;为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消。


天主教有两个元素:超性的、本性的,天上的、地下的。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的《教会宪章》这样说:「教会是有形可见的而又是精神的团体;是人间的教会,而又是富有天上神恩的教会;包括着人为的与神为的成分。」(教会宪章8) 


天上的、地下的,人为的、神为的,这就是我们的教会。强调了任何一端而忽略另一端,都不是正确的教会观。


西方的宗教观似乎十分强调宗教的神性和超越性;而中国的宗教观则偏向它的人性和落实性。唐君毅先生认为中国的宗教是「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即从天人的合一,神人的合作,而达致「赞天地之化育」。我们要立定脚跟做人,牢牢把生命扎根在大地之上,然后仰体天心,去按天道办事,按上天的旨意去做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


孔子叫人「慎终追远」,确很宗教化,但目的却是为了「民德归厚」,十分的社会化和生活化!在孔子、中国知识分子和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宗教原是为生活而存在的。「慎终追远」,最终其实就是为了「民德归厚」,为了使民风和民俗趋于纯朴、敦厚!


我有一次参加亚洲主教团会议,在闭幕感恩祭中,那位主礼的主教公开的问:「如果梅瑟不答应天主的邀请,会不会有出谷纪?如果童贞女玛利亚不回应天主的召叫,天主圣子会不会降生成人?」


当时大家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不会」。


我们当然可以说:人答应不答应都不要紧,天主自有办法。梅瑟不答应,可以找亨利;犹太人的玛利亚不答应,不可以去找中国人的娟娟或芳芳吗?


对了,天主自有办法,有他上智的安排;但他一定要想办法去让人回应他。天主很少单独行事。

但无论如何,天主的计划是一定要实现的,天主的国一定要降到人间。这是我们最基本的信念。

尽管人间的一切,总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我们对天主、对天主圣意的实现,还是有十足和全部的信心。

天国的来临,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它的实现是必然的,尽管十分缓慢。它必会如种子的静静生长,生长于我们的不知不觉之中;它亦必会如芥菜种子一样,长起来比其它树都大。我想起了一副对联:

为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生,日有所长;

为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消。


天主的国要成长,天主的话也必要在人的心中开花结果。或许我们的经验是刚刚相反:邪恶嚣张,灾难遍地,人心不古,环境恶劣……。但对天国的信心,却可使我们「即使」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中,仍然保有坚强的信念,仍能不懈地奋斗。因为天国终将来临,天主一定会大获全胜。

但我们一定要与天主合作,和他一起去共同建设这个天国:赞天地之化育。

种子的生长,本身也要阳光、空气、水分、肥料。当然还要有适当的土壤和合宜的气候。

我记起了张维屏的一首诗:「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新雷第一声,将会唤醒万物,让这个沉睡的世界,换上万紫千红的新装。这是我们的期待,也是天主的期待。

我们的期待是尽人力而听天命;天主的期待是他已做足了一切,只待我们去回应。

在天人合一下,在信徒和天主衷诚的合作下,天国一定要来临,天主一定会为王于世,而一切都必将按天主原先的计划而圆满地实现。

「愿你的旨意奉行在人间,如同在天上。」这是基督的祈祷,也是我们的愿望。

     
本文已有11人点赞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投稿邮箱:181376222@qq.com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扫码下载安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