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丙年常年期第三主日证道-天主教星的家园 
2025年1月26日丙年常年期第三主日证道
佚名 网络收集 阅读:414次 2025-01-20

耶稣在会堂宣讲

房志荣神父 耶稣会士

默想:

丙年常年期第三主日,开始宣报《路加福音》。本主日选读的路1:1-4是序言,说明《路加福音》写作的目标是历史的、神学的和牧灵的。但序言中所说的「按次序写给你」,不必是严格的历史次序,而更是要突显天主在基督身上所启示的救恩。序言后,有两章是耶稣童年史,第3章依次叙述若翰作证、耶稣受洗,和基督的族谱。第4章讲完耶稣三退魔诱后,就到了今天选读的第二段:路4:14-21。前两节(14-15)是一座桥梁,贯穿前后:有前面的主题,如圣神(3:22,4:1),也有后面的主题,如在会堂里宣讲(4:16、33、44):「耶稣靠圣神的能力,回到加里肋亚,名声传遍了整个地区。祂开始在他们的会堂里教导人,众人都称赞他。」这样,直到耶稣决意朝向耶路撒冷走去之前(9:50),祂在加里肋亚宣讲,彰显了天主救恩的大能,战胜了世界的恶势力——在群众中激起惊叹和赞赏(参阅4:22、36-37、42,5:26,7:16,8:25,9:43)。

 

耶稣来到了自己的故乡纳匝肋,路加以生动的笔法,特别描述他在安息日进会堂后发生的事。今天只读第一段(16-21),余下的九节(22-30)留到下个主日再读。16-17这两节短短的经文,把主角、场景及会堂会众彼此的互动描写得淋漓尽致:「耶稣来到了自己成长的家乡纳匝肋,照自己的惯例,在安息日进了会堂。祂站起来要诵读经文,有人把一卷依撒意亚先知书递给祂。祂展开书卷,找到了写着的这一段。」稍稍用点想象力,不难知道在此会堂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既然说「照惯例,在安息日进会堂」,表示耶稣以前已来过很多次,「祂站起来要诵读经文」也不是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耶稣故意选了依61的七句话,宣读之后,在众目注视下说:「今天,这段经文已应验了!」

 

会堂、安息日、圣经,是犹太人的三大特色。路加用这一幕描述耶稣展开祂的使命,无非是要指出,耶稣是为了要实现父给以色列民族作过的许诺,而来到人间(《路加福音》第一、二章)。至于耶稣选读的依61:1-2,正可说明祂要如何实现选民对默西亚的期待,同时也暗示要如何看待《路加福音》前半部份(1:5-9:50)所记述的,祂的行动和教导。路加下笔写这一幕时,心里浮现的大概是热心福传的教会。教会在向各民族宣讲时,仿效耶稣向犹太人讲福音的方式,不一定常讲人们喜欢听的话,结果也像耶稣一样,多次遭到听众的拒绝(参阅:宗13:14-51)。

 

18-20节当中耶稣宣报的依61:1-2,大概是一种先知祝圣礼经文(参阅:列上19:16b),我们能贴合耶稣的行实,来了解这段经文:傅油,指的是耶稣受洗时所领受的圣神(参阅:路3:22,宗10:38),天主派遣祂作先知(路4:43),传报好消息或救恩佳音(有别于旧约先知的是,耶稣也实现这些好消息),这福音就是在路6:20-26所宣布的山中圣训。最后的21节说,佳音即在眼前,就是降生成人,现在跟他们说话的祂:宣布成了事实,经书应验了,成了百姓期盼的福音。耶稣所说的「今天」是指眼前这一刻,在这一刻,世世代代期盼的默西亚的救恩,已经是一个事实了(路2:11,23:43)。

 

 

教会使命的内容

张春申神父

(路一1~4;四14~21

教会中任何的团体,听了今天福音中耶稣基督肯定自己使命的话之后,都该反省自己的使命。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她的行动必须望着自己首领的方向。只要简单地分析福音,便可发现教会的使命包括许多因素。

 

   首先,教会向贫穷人传报喜讯;所谓喜讯,便是天主的国已经藉着基督来到人间。教会坚信人类历史蒙受天主的救援大恩,天主把人类从罪恶中、恶势力中、束缚人的贫困中、可怕的死亡威胁中,根本、彻底地解救出来;这不但是因着耶稣的宣讲和祂的奇迹,更是由于祂的死亡及复活,使教会切身体验救恩喜讯,也因此她的首要任务便是向人类传报这个喜讯。今天福音中提到的贫穷人、俘虏、盲者,实在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处境;我们都需要罪的宽赦、精神的自由、灵性的光明和永恒的生命,而这一切,天主已经赏给因基督而信仰祂的人。教会传报福音,迫切地呼吁人们相信主。

 

   教会的使命不但是以话语,以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体传报,而且她还得行动,如同福音中所说:「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自古以来,教会非常看重慈善活动、教育事业、监狱工作,为使贫穷无告的孤儿与老人,目不识丁的文盲,遭受拘禁的囚犯,获得适度的关怀,并发现天主的仁慈,同时少受贫穷、孤独、无知、刑罚的压迫。慈善活动是教会传统的福传行动,而教会现今更加意识到并强调福音的爱,不但注意到个人,也关注社会生活层面。现代世界中,在政治、经济、工商、教育等各方面,皆存在不正义的法律与制度,使国际间或者民族间,产生社会性的饥饿、贫穷、文盲、疾病,甚至战争与屠杀;教会根据基督爱的命令,参与解救工作,以实际的活动,批判不义的制度,提出更合乎人性的政策以供参考。这也属于教会的使命,如同耶稣所说的:「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

 

   最后,教会通过自己的宣讲和行动,使人认识天主的救恩计划。圣经应用了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天主的救恩,其中最为现代人渴望的,要算是和平了。耶稣基督是和平的君王,祂启示了天主父对人类的怜悯与宽赦,缔造天人之间的和平。同时,祂以十字架摧毁了人类彼此间的仇恨,建立和平。基督的和平,教会仍持续不断在推动。这便是福音中所说,宣布上主的恩慈之年。教会除了以宣讲及行动来宣布上主恩慈之年,也在每天的圣事生活,尤其是在向天父奉献的感恩礼中宣布。她纪念基督的死亡与复活,团聚了不同民族、性别、年龄、身分的信友,互祝平安,结合在祝圣的同一饼酒内,也是同一个主、耶稣基督的体血内。

 

   今天福音记载的是耶稣在纳匝肋宣告祂的使命,我们这个团体也能在礼仪中,透过临在于福音的耶稣,发现自己的使命。综合地说,我们跟随耶稣基督,如同先知一般地宣讲,如同仆人一般地服务,如同司祭一般地祝圣,为的是宣布天主的国业已来临。让我们不但在礼仪中,也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实现教会的使命。

 

一个信实可靠的记述

 

薛恩博枢机  丁颖达教授

默想:

路加福音 1~4;四14~21

每当圣诞节或复活节快到时,不少报纸和杂志会固定地老调重弹,炒作一些耸人听闻、但纯属无稽之谈的耶稣故事。譬如:耶稣只是看上去死在十字架上,其实祂根本没有死;或者是祂去了印度,成为导师,在当地寿终正寝;还有,「新发现」的沙漠祕笈见光(学者们其实早就知道沙漠教父的神祕神学写作),内有耶稣其人其事的重大新闻。

 

   媒体企图向我们揭示耶稣的真面目,他们断言,福音中对耶稣的描述,全部出自圣史们的忠孝手笔。他们因此建议,这种主从关系的保护膜必须被清除,然后,真实、纯粹的耶稣才会跃然浮现在我们面前。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有关耶稣的最新发现,经常紧随时尚的步伐。在我年轻时代,耶稣的化身是阿根廷革命家切.格瓦拉;如今,祂摇身变成仁慈的祕传导师。这种让耶稣时尚化的做法,其实在教会初期早已存在。我们在被称为「伪经」的作品中,就能找到类似的笔法。因为这些作品不够真实可靠,或是后来的附会之笔,所以被教会一一否决。

 

   教会不改初衷,坚持只有四部福音是真实的,即玛窦福音、马尔谷福音、路加福音和若望福音。原因绝非偶然,四部福音成书的年代,均远远早于直到第二、三世纪才陆续冒出来的伪经「福音」。

 

   我们在今天读到圣史路加所写的福音引言。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珍贵佐证,表明四福音所有记述的信实可靠。我们不应该忘记:从一开始起,耶稣的门徒们就有心,想精准地把祂的言行记录下来,并且如实地传递给后世。诚然,这些是他们所敬重、热爱的师傅的言行。初期基督团体内的信友们,对神话故事或传说没有甚么兴趣,他们只要听如实慎密的报导。他们想知道一切的原委始末;耶稣所说的、所教导的;祂在耶路撒冷经受的痛苦有多么可怕;祂没有留在坟墓中,却复活了,以及后来发生的种种奇妙事情。

 

   这些报导主要借助于口传。那时候,人们对一切仍旧记忆犹新,能够确切地逐字重复耶稣曾对他们说过的话。他们还特别向目击证人打听耶稣生活的细枝末节,因为那些证人从一开始就跟随了耶稣。玛窦与若望两位圣史,就在与耶稣最亲近的宗徒之列;马尔谷从小就认得耶稣;路加现身的时间则较晚,我们看到他是保禄宗徒传教的同伴,在保禄多次行程中形影相随,并在宗徒大事录里有详尽的记录。

 

   路加刻意地希望,自己能提供一份有关耶稣的信实可靠的记述,所以,他的福音写作完全根据缜密的查访研究,以及原始证人的口述。福音题献的对象是德敖斐罗,路加希望德敖斐罗明白,在耶稣内的信仰有其坚实的基础。我们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读路加福音,同样应该相信其内容如实地记述了当年的种种事件,没有掺杂进任何神话故事或传说。身处廿一世纪的人们,应该能够像第一世纪的德敖斐罗一样,把自己的生命「下赌注」在福音中的耶稣以及祂的教训上。

 

基督徒的使命

 

吴智勋神父,是耶稣会士

默想:

厄下8:2-4a,5-6,8-10格前12:12-301:1-4;4:14-21

丙年的福音,大致上是跟随路加的。路加福音神修性很强,特别强调天主对人的慈悲,同时关注穷人的需要和社会上的不公义。在今日的福音里,他提及耶稣基督本人的使命,就让我们以此作反省,看看能否像耶稣那样说:「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

 

这段福音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耶稣「按照祂的习惯,在安息日进了会堂」。耶稣本人像其他热心的犹太人一样,有在安息日去会堂的习惯;这习惯并没有因日后与经师、长老、法利塞人或甚至跟会堂长发生冲突而放弃。这提醒每一个基督徒,不要因为在圣堂内,跟神父、修女或其他兄弟姊妹有意见冲突而不再去圣堂了。我们的信仰是建筑在耶稣基督身上,不要因为人为的因素,放弃在圣堂敬礼天主的习惯。

 

第二点,我们可以注意到耶稣回到纳匝肋自己长大的地方,虽然祂知道「先知在家乡不受欢迎」,但没有忘记把喜讯传给自己本乡的人。我们对自己的家人确有一份责任,可能在他们面前自己往往缺乏可信性及说服力,但仍有责任把喜讯传给他们。

 

第三点,我们可以看见耶稣读经的时候,是「站起来」读的,这是犹太人对天主圣言的尊敬态度。我们对天主圣言的态度,有这样的尊敬吗?对天主圣言的尊敬,有助我们意识到天主的临在。从前在圣堂内读经的人,是要领了读经职务的,连读经台也在一显著位置,甚至加上隆重装饰的,好能提醒人对圣言的尊重。

 

耶稣今天引用依撒意亚先知的话,说明默西亚的使命是怎样的,而先知所预言的话,在耶稣身上应验了。首先,祂是「向贫苦的人传报喜讯」。天使把耶稣降生的喜讯,首先报告给贫苦的牧羊人。圣经上所谓贫穷的人,不光是指一无所有的人,更是指需要天主、依赖天主的人。今日,教会常常鼓励「优先选择穷人」,实在是出自圣经的讯息。本来服务是一视同仁的,但富人自有他们的办法,故穷人应该是我们优先服务的对象。我们教会在香港有很多名校,如果真把「优先选择穷人」作为原则的话,能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学生中,选择那些比较穷困的呢?假使能如此,就是教会优先选择穷人的一种具体表现。

 

「向俘虏宣布释放」:俘虏本来指在异地充军的以色列人,耶稣这里汎指受种种罪恶势力束缚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自由的地方,我们受许多东西影响着:例如环境、习惯、时尚、流行的东西,不知不觉支配着我们,使我们不自由,甚至无能为力。只有来自基督的力量,才能使我们自由。有时困难的地方是,我们自愿失去自己的自由。我们乐于拥有某些东西,陶醉于某种逸乐,根本不想放弃,不在乎自己受控制。这时的确要靠来自天主的恩宠,才能使自己从不自由中释放出来。

 

「向失明的人宣告复明」:失明的人看不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道路。生活有时就是这样,我们不知自己要往哪里去,迷失了生命的方向。耶稣是世界的光,祂不但能给我们一个方向,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意义,祂本人就是我们走向真理与生命的道路。

 

「使受压迫的人获得自由」:的确,在我们身旁能有不公义的制度和法律,能消除不公义的东西,自然是基督徒的责任。耶稣就帮助人从当时外在的、繁琐的、令人透不过气来的规矩中释放出来,返回法律的精神。连神圣不可侵犯的安息日也是为人,为帮助人走向天主。

 

「宣布上主恩慈之年」:恩宠的时刻,因为耶稣基督的缘故,此时此地来临了。

 

  这段圣经让我们从耶稣的使命,看到自己的使命。「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我们领洗的时候,上主的圣神就临于我们身上;藉着神父的傅油,使我们属于基督,我们的确从基督身上领受了祂的神,接着便有责任「向贫穷的人传报喜讯」。讲这句话的时候,我们要自问:我们拥有这个喜讯吗?信仰为我们是个喜讯吗?我们要「向俘虏宣布释放」,但我们是自由的吗?我们不是也受消费主义操纵吗?我们要「向失明的人宣告复明」,但我们清楚自己要走的路吗?在生活中,我们懂得分辨天主的意思吗?我们要「使受压迫的人获得自由」,我们有没有参与压迫人的制度?我们很容易指责别人不公义,但我们自己又如何?很多人家里都有菲佣,我们有欺负她们吗?我们有给予她们一份应有的薪酬及尊严吗?抑或我们以一种鄙视的语气去称呼她们为「宾妹」?倘若是这样,则社会上不公义的制度其实我们也有份参与。「宣布上主恩慈之年」,我们问一问自己能否有信心地说:「今年就是天主恩待我的一年」?让我们祈求天主,使我们充满信心的说:「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

 

天主的行动

 

天国驿站

蔡惠民神父

 

按路加福音记载,耶稣有一次在安息日进了会堂,与犹太人一起如常诵读圣言,有人把依撒意亚先知书递给祂,祂逐展开书卷,高声诵读:「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派遣我向贫穷人传报喜讯,向俘虏宣告释放,向盲者宣告复明,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宣布上主恩慈之年。」(路4:16-19)群众听了都感到安慰和鼓舞,盼望这位救主早日来临。怎知耶稣把书卷卷起来,并对他们说:「你们刚才听过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路4:22

 

犹太人一直认为罗马人的统治一天不结束,天主的许诺一天不会实现。虽然他们相信天主不会背弃自己的诺言,但推翻罗马人的统治又谈可容易,依撒意亚先知的预言,恐怕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从未想过,日夕期待的救恩,竟会在罗马人的统治下发生;雄才伟略的救主,竟是一位平平无奇的木匠。我们可以想象,「今天应验了」这句话为他们带来是怎样的震撼。难怪他们惊奇的问:「这不是若瑟的儿子吗?」(路4:22

 

类似的反应相信亦出现在今天弥撒的圣道礼里。不少教友心目中的天国是一个完美的世界,那里不应有痛苦、罪恶、贫病、不义和仇恨,只有健康愉快、丰衣足食、无忧无愁。虽然现实的生活并不如是,但他们始终相信天主的公义,纵使今生未能得享这份福乐,来世定必目睹这份光荣。不过,耶稣说:「今天应验了!」或者更好说:救恩在耶稣身上应验了!

 

如果我们细看耶稣的生活,特别是祂的公开生活,箇中的坎坷和不幸,相信没有人不为之动容。承认祂为救主或接受祂施恩的门徒,际遇亦不显得怎样顺畅。反之,他们的命运很多都像耶稣一样,在忧患中完成旅程。我们期待的救恩,就在人的软弱、背叛、误解、自私和心硬中应验了,我们是否感到震憾?救恩原来不是一个充满幻像的童话世界,而是一个有血有泪的现实生活。当下的一刻,无论环境顺逆、健康患病、痛苦快乐,天主都遇人同行。如果我们坚持完美无暇才是救恩的国度,我们只会错失天主在血泪中的临现。

 

人生的变幻无常,风浪的起伏不定,事实不在我们掌握之内,不过,我们可以调较杆帆,将逆风化为前进的动力,继续前行。生命的每一刻,其实都是天主的救恩,我们是否懂得欣赏和转化为生命的动力?我们习惯祈求天主赐与我们一个温室般的理想世界,天主却希望我们认出丑恶的现实生活,才是祂行动的地方。让我们尝试在祈祷中,学习放下脑海中的必然和不切实际的图像,感受和接触一下此时此刻,此我此在。久而久之,我们自然学会怎样把握当下的生活,发现真实的喜乐多于无法触摸的乌托邦。

 

除了将救恩看成一个无法把握的将来,不少人亦将救主美化为一个超凡脱俗、不沾人间烟火的圣者。随着现代生活步伐愈来愈急促,堂区或教区的行政架构愈来愈庞大,这样的圣者好像只能在深山隐院中找到。不过,耶稣说:「今天应验了!」或者更好说,祂就是救主默西亚。

 

虽然我们对耶稣的童年生活了解不多,不过就公开生活所见,祂绝对是一个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人。祂曾为门徒的不和而忧心难过、为拉匝禄的死而伤心落泪、为罪人的回头而开怀畅饮、为圣殿的商业化而义怒填胸……。犹太人期待的救主,原来是这么人性化,我们是否也感到意外?福音中的耶稣,是一个为一切人而成为一切的救主。

 

如果天主的救恩今天应验了,谁是这位被派遣的先知呢?原来就是你和我,是人群中的一个。他就在大街小巷,就在社会每一角落。人怎样发现他们呢?要听到这些先知的声音,人不能单靠耳朵,更要用心。因为天主的说话不是人的声音,而是圣神的呼唤。当生命交织生命,爱和被爱相连系时,人便会从深处与这位救主相遇。耶稣昔日就是透过盲者复明、聋子听见、破子行走、让人发现救主已临人间。

 

 

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

道亦有道
閰德龙神父

教会在本周内举行基督徒合一祈祷周。今日的圣经提醒我们整个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我们都是基督身体的一部份,每个人担当着不同角色,正如身体内的手、脚、眼、耳、口、鼻……各有其重要性,缺少一样,身体会变成伤残;所以没有你,是教会的一个缺陷;没有我,同样是教会的一个损失。 



不是因为我们有甚么了不起,而是身体需要一个完整的肢体;作为教会的一分子,我们要合力将基督的身体加以发挥,做得更好。其实,不单止我们的团体--天主教教会,所有信仰耶稣基督的教会都该明白:我们在耶稣的身体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要学习彼此欣赏。很可惜,基督教教会内有一些派别敌视我们天主教教会,认为我们的教会是魔鬼的教会,这源于他们对我们的教会不了解,因而产生许多误会,继而变成歧视。其实,我们应学习彼此欣赏,因为大家同属基督的教会,在教义上虽然或有少许出入,那背后有历史的因素,但这不该成为问题,因为我们跟随的是耶稣,我们应该一起将福音的喜讯生活出来。 



今日福音记述耶稣展开书卷说:「上主的神临于我身上……」(路4:18)显然上述说话中的「我」是指基督,上主的神临于基督身上。不过上述说话中的「我」在今日成了你,成了我。因为我们领洗的时候,天主圣神已降临在我们身上,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天主圣神。 



因此,我们有责任「向贫苦的人传报喜讯」。贫苦的人不单指那些在经济上穷困的人,也包括那些心灵贫乏的人,还有那些需要我们关爱、安慰的人。 


我们要「向俘虏宣布释放」。俘虏令我们想起美伊战事中被俘的联军或伊军。然而,我们可有被消费主义、崇尚名牌、投机炒卖、嫉妒、怨恨等心态所俘虏,因而失去真正的内心自由? 



我们要「向失明的人宣告复明」。失明人士活在黑暗中,没法欣赏这彩色缤纷的世界,但他们当中却有许多活得很精采,且对社会贡献良多。十九世纪美国的海伦凯勒,今天香港的庄陈有兄弟均是我们的好榜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生活的路向,感到前路一片迷茫。让我们谨记:耶稣基督是我们的道路、真理、生命、祂是普照世人的真光。 



我们要「使受压迫的人获得自由」。我很多时听到一些教友抱怨在公司得不到公平对待,常被僱主欺凌,额外的工作量压得他们透不过气。让我们也反思一下:我们有否善待家中的家务助理?我们有否给予她们恰当的休息时间、假期和工资,并合乎人性尊严地对待她们? 



正如拍电影时,当导演说ACTION,演员便各就各位,投入演出;我们也要依从导演--圣神的带领,善尽肢体的责任,以生活实践基督的教导,在社会应验今日圣经的喜讯--「宣布上主的恩宠之年」(路4:19)。 

 

 

今天应验了

朝夕相随
陈日君主教

读经一描写一个隆重的圣言礼仪。厄斯德拉司祭站在高台上,朗诵「法律」书卷,人民侧耳静听,赞颂上主。司祭也翻译及解释,使百姓了解而得益。 



从充军之地回到祖国,再次能以天主的话作为重建家园的基础,该是多么高兴的事,大家享受美酒佳肴,大事庆祝天主的圣日,因为「上主的喜乐」是他们的力量。 


耶稣时代,在犹太人的会堂里,逢安息日,也举行圣言礼仪。第一篇读经--法律书,由「神职人员」诵读;成年的「平信徒」有资格诵读第二篇读经--先知书。 


那日,在纳匝肋的会堂里,耶稣诵读了依撒意亚先知书,然后大家坐下,注视祂,祂便对他们说:「你们刚才所听的这段圣经今天应验了。」 



那是多么简短,多么精采的讲道!这也该是讲道的模范:指出天主的话永远常存,圣经的话应验在事实中。 


这也道出了礼仪的真谛:在礼仪中我们不只「回忆」、「纪念」过去的事,我们也赞颂天主今天的临在。经里所记载的伟大事迹,今天再发生在我们眼前,应验在我们身上。 


路加圣史很重视礼仪,他写的福音就是从圣殿开始(匝加利亚入圣所献香)。在这常年期的开端,很适宜重温参与主日弥撒的意义。弥撒固然是为纪念基督的巴斯卦奥迹,但这「纪念」不纯粹是「纪念」那么简单。 



那曾在犹太各地传道、医治病人、驱逐魔鬼的先知,那在受难前与宗徒共进巴斯卦晚餐的师傅,那在十字架上奉献了自己的除免世罪羔羊,那光荣地从死者中复活的「主」,真真实实地重临我们中间。 



教会奉献弥撒圣祭,并不是因为耶稣的祭献有所不足,教会奉献的就是那在加尔瓦略山上的爱的牺牲。因基督建立的奇妙圣事,世世代代在世界任何角落的每位信徒都有机会参与,参与时也可以奉献自己。 


弥撒也是家庭聚餐。在主的家庭歌唱、吃、喝,因为「主的喜乐」是我们的力量。 



耶稣那天读的是依撒意亚先知书六十一章:1-2,关于默西亚的使命:服务贫苦、俘虏、失明的、受压迫的人,宣布上主的恩宠之年。 



值得注意的是依六十一:2,本来在「宣布上主的恩慈之年」后,还有「揭示我们天主报仇的日期」。路加引用到「恩慈之年」就停止了。 



路加是天主仁慈的圣史(尤其请看第十五章的亡羊、失银、浪子的三个比喻),他强调耶稣仁慈的使命。 


这本该是一个大喜讯,但奇怪得很,纳匝肋人并不欣赏他们这位同乡,甚至想暗算祂(下主日的福音),大概他们所期待的是一位凶悍的领袖,带他们去推翻罗马人的统治。 


我们心中期待的,又是怎么样的一位领袖呢? 

     
本文已有13人点赞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APP已暂停下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