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四旬期第五主日证道-天主教星的家园 
2025年4月6日四旬期第五主日证道
佚名 网络收集 阅读:110次 2025-03-31

可怜的女人,垂怜的仁慈

房志荣神父 

是耶稣会士

默想:

四旬期的第三、四、五主日弥撒,甲、乙、丙三年,共有九篇福音选读,其中除了丙年的第三、第四主日是选自《路加福音》外,其他七个主日都选自《若望福音》;本主日所选读的福音便是若8:1-11。圣经文本研究发现,若7:53-8:11在大部分的希腊文手抄本中,付诸阙如。希腊教父或不认识这段经文,或不承认其确定性(authenticity)。许多古老译本(拉丁、叙利亚、科普特……)也都没有,而收录它的那些古抄本,又把它放在五个不同的位置,或在路加,或在若望。不过,很清楚的是,该段经文所在的位置,打断了《若望福音》的文脉,只需把若7:52跟8:12连起来读,就会发觉这一事实。而其语言和风格更近乎路加。结论是这段经句非出自《若望福音》作者。特利腾大公会议肯定了这段经文的正典性,不涉及其作者的问题。

 

8:1-2所说的,就是路21:37-38的报导:「耶稣白天在圣殿里施教,夜晚便出去,到名叫橄榄的山上居宿。众百姓清早起来,到祂跟前,在圣殿里听祂讲道。」第5节所说的「用石头砸死」的法律见《申命纪》22:23-24。经师和法利塞人刁难、试探耶稣,置祂于两难:若说否,他们会告耶稣不尊重梅瑟法律;若说是,须依法砸死那妇人,他们会说耶稣言行前后不一致,祂不是习惯善待罪人,赦免他们的罪吗?他们假定耶稣将反对处死这女子,想找到把柄控告祂不守法。耶稣回答前,先在地上写字,表示祂拒绝受理这案件,也用写字时间默思如何作答。答话是「你们中谁没有罪,谁就先拿石头砸她。」耶稣要他们扪心自问,按照自己的行为来判断这案件。为表示没有第二句话,又在地上写字。

 

「被耶稣的这两句话击中,那些控告那妇人的人,彼此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自惭形秽,一个接一个地溜走了。最后只剩下两个人:那可怜的女人(罪妇misera)和垂怜的仁慈(耶稣misericordia)」。这是圣思定对此福音的感怀:剩下的只有misera et misericordia:我们都是可怜的人,天主的仁慈永远陪伴悔改的可怜人。那些法利塞人和法学士,好像良心发现,一个一个地溜走了。另一个因素是旧约法律和先知的教导,确实引领人走诚实的光明大道。在今天的福音故事里,也许有第三个因素,就是耶稣的智慧和权威。祂的那句答话雷霆万钧,谁若昧着良心向那妇人投石,怕逃不过耶稣的洞察,而自取其辱。慈爱和正义是天主的本色。

 

耶稣说:「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11)耶稣对法律不表示立场或态度,因为祂来,不是叫人迷失,而「是为寻找和拯救迷失的人。」(路19:10)这名女子迷失了,耶稣不判决她,不定她的罪,这等于说,天主已赦免了她的罪,可以平安地去了。不过,耶稣还有一声嘱咐:「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耶稣对这女人说的话,与祂在井边与息哈尔妇女的长篇谈话,或祂向伯大尼的两姊妹所表达的态度,有很大的区别。这并不稀奇,因为相识的时间有长短,女方的表态大不一样,耶稣常以适当的回应处理,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天主待人,有其自由,但人的答覆也是关键:回答得越勤快,恩宠会越丰富。

 

反省与行动:

1. 在福音的故事中,耶稣、法利塞人和经师,以及罪妇,教给了我什么?

2. 面对别人的错误时,我的态度是什么?

3. 我从和好圣事中体会到天主的慈悲和恩宠吗?我努力保持圣洁,远离罪恶吗?

 

 

基督救援之五:教会蒙救

张春申神父 

(若八1~11)

今天这段有关耶稣拯救犯罪妇女的事迹,虽然是记在若望福音中,但它的内容和语法与若望福音差别甚大,反而与歌颂天主仁慈的路加福音更为接近。无论如何,在四旬期的礼仪生活中,这段经文能够引领我们默想基督的救援,以及教会的悔改。

 

   在古代教父著作中,对于教会,引用很多旧约或新约的图像作为象征。一方面称教会为「母亲」、「羔羊的无玷净配」,这当然令人想起她的神圣,可是另一方面,教父也称教会为「违命的厄娃」,或以圣经中记载的其他有罪的妇女来称之。而今天福音中犯罪的妇女,也曾用来作为教会的象征,这明显的指出教会有罪的一面。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文献中之《教会宪章》,承认教会以作为一个团体来说,「是圣的,同时却常需要炼净,不断地补赎,追求革新」。的确,教友如同福音中的罪妇,需要基督的救援。

 

   的确,教会是一个蒙受救援的团体,她是人类受到拯救的标记。若望福音已经象征性指出了这个事实:十字架下站着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她是教会之母,另外还有耶稣所爱的门徒,他代表所有跟随基督的人。所以当耶稣完成救赎工程时,也正是教会产生之时;教会象征整个人类,在十字架下领受了基督救主的恩惠,从此她也必须在世界中成为救恩的标记。

 

   不过,教会是在旅途之中,她领受救恩的程度必须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恩,但是教会仍应继续不断领受、汲取、发挥救援的恩宠。可惜由于教会成员的限度,常违抗基督的福音,因此救恩的完全实现受到了阻碍。在历史中,教会有时非但不是救恩的标记,反而成了别人认识基督的绊脚石,所以古代教父还视教会如同今天福音中的那个罪妇,需要基督不断的救援。那么,今天的教会如何领受基督的救恩呢?

 

   关于基督的救援工程,圣保禄在希伯来书信中说:「可是现今,在今世与末期,只出现了一次,以自己作牺牲,灭除了罪过」。但是另一方面,基督一次完成的救援工程,继续不断实现在教会中。教会举行的圣事,便是复活的基督藉着礼仪,延续祂在人间的救恩。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文献之《礼仪宪章》说:「基督常与其教会同在,尤其临在于礼仪中。……祂又以其德能临在于圣事内,因而无论是谁付洗,实为基督亲自付洗。祂临在于自己的言语内,因而在教会内恭读圣经,实为基督亲自发言。」这样看来,基督救主今天藉着我们聆听的福音,向我们这个团体,亲自说了「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祂在我们举行的和好圣事中,亲自赦免我们的罪,也在四旬期末了的复活夜,教会惯常举行的入门圣事中,亲自把死亡与复活的救恩,赏赐给新教友。

 

   今天的福音,加上教父的注解,使教会团体承认自己的有罪,如同那个罪妇一般。不过同时又使我们看见基督救主,藉祂十字架的死亡,摧毁了罪恶。更具体来说,今天的福音要求我们按照四旬期的精神,反省自己在领受基督救恩上的种种阻碍,甚至跌倒的景况。我们还要在参与圣事,以及聆听圣言时,相信救主的临在,接受祂在教会内继续实现的救恩。

 

反省与行动:

1. 在指责他人之前,我是否能先承认自己是罪人,需要基督的救援?

2. 当体认到自己蒙受了基督的救恩时,我是否打从心底发出感恩之情?

3. 我是否曾经在圣事中体验到天主的临在,并领受祂源源不绝的恩宠?

 

 

 

四旬期第五主日 谁投第一块石头?

薛恩博枢机 著 

丁颖达教授 译

默想:

若望福音 八1~11

在今天福音读经里,耶稣对犯罪时被捉住的妇人的决断性陈词,早已成为世世代代的格言:「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吧!」

 

   这篇福音既令人欣慰,又富于挑战。令我们感到安慰的是,耶稣没有定妇人的罪。同时,对我们的莫大挑战是,我们不定别人的罪,不向别人丢石头,除非「你们中间谁没有罪」。

 

   让我们在清晨跟着耶稣来到圣殿。众百姓聚拢过来,耶稣坐下教训他们。忽然一阵骚动,几个人把一名妇人拽到耶稣跟前,气势汹汹地指着她。妇人无助地站在那里,吓得魂不附体,因为她在犯罪时被活捉。根据梅瑟颁布的律法,这罪名的惩罚是躺在地上被乱石砸死。

 

   耶稣该怎么回答呢?如果祂说「砸死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就能指责祂违背自己不断宣扬的怜悯;如果祂说「放她一马」,那些人就会抓住把柄,控告祂不遵守律法。总之,这是个进退两难的命题!

 

  

   耶稣并没有用那些话表达出祂的想法,祂其实甚么都没说,只是一言不发地在地上画字。祂写了甚么字呢?我们不得而知,尘土早已被吹散。由于心怀鬼胎的人喋喋不休,耶稣终于直起身来,言简意赅地作出宣告。祂的话历经二千年时空变幻,仍经久不衰。

 

   祂没有说奸淫无伤大雅,仅仅略微偏离道德规范罢了。祂没有去挑战旧律法的严酷无情,却从根本上加以转化。耶稣彷彿这样回答:「好,律法命令我们砸死奸妇。总得有人先动手,先开始扔块大石头砸到她身上。但是那第一个动手的人必须清白无罪!」难怪「他们一听这话,就从年老的开始到年幼的,一个一个地都溜走了,只留下耶稣一人和站在那里的妇人」,因为那些人当中没有一个清白无罪。

 

   单独与耶稣在一起!终于,我单独与心里不含任何诅咒、眼里不带任何谴责和排斥的那一位在一起了。我全身都是错误和失败,体无完肤地站在祂面前。我常常发觉很难不去谴责自己、厌恶自己;但祂不会这样做。「我也不定你的罪!」这句话让我百听不厌,给我希望,使我有勇气重新开始。耶稣最后对妇人说的话也适用于我:「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反省与行动:

1. 面对别人的过失时,我是极力指责,还是宽恕、包容,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罪人?

2. 耶稣在我犯错时,不定我的罪,我的感受是什么?我可以因此更加随意的犯罪吗?

3. 耶稣叮咛我:「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我愿意为基督的宽厚,努力不再犯罪吗?

 

 

四旬期第五主日:慈悲的师傅

吴智勋神父

是耶稣会士

默想:

43:16-21,斐3:8-14,若8:1-11

上星期我们听到路加说有情的父亲,今天,让我们看看若望怎样讲慈悲的师傅。「师傅」两字很重要,因为一班职业师傅挑战另一位师傅,问一些只有师傅才知的法律问题;而耶稣作为师傅,必须回答别人的提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非常戏剧化。喜欢看侦探小说的人,会发觉里面有很多令人怀疑的地方,例如,既然这个妇人是犯罪时被捉,为什么祇捉女的?梅瑟法律不是声明男女犯罪都要死的吗?此外,圣殿是神圣的地方,不会容许犯罪罪的人入内玷污的,经师和法利塞人那么熟识法律,带犯罪的妇人入圣殿是不可思议的事。可能这些人有双重标准,为了难到耶稣,不惜暂时不讲法律;亦可能作者讽刺这些要求执法的师傅偏偏自己首先不守法。

 

他们用一个两难的问题去试探耶稣,而这个问题似比问应否给凯撒纳税更难答。他们不是问耶稣那妇人是否有罪,也不是问应该处以甚么刑罚,而是问是否执行梅瑟投石的法律。如果耶稣说不执行,不但轻视梅瑟,亦可能姑息罪人,鼓励犯罪。如果耶稣赞同执行法律,又怎能与祂的教导调和?耶稣不是要人慈悲待人,要人宽恕罪人吗?此外,这也是梅瑟法律和罗马法律间的取舍问题,守梅瑟法律便破坏罗马法律,自有罗马人去对付耶稣;若守罗马法律,耶稣便成为罗马人的帮凶,丧失在犹太人心中的地位。

 

从耶稣处理这事的手法,我们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耶稣的身体语言带出一些讯息。祂坐下的时候是师傅教导、审判的姿态。当这些人质问耶稣时,祂弯身在地上写字,不再坐下,明显地不想做判官。祂弯身在地上写字,可能是让控诉的人有时间冷静下来,意识到设圈套害人是不对的;亦有可能耶稣心痛到不想看罪人的面,让他们彼此看到对方丑恶的嘴脸;有些教父认为耶稣把控诉者的罪写在地上,因为耶肋米亚先知曾说:「凡远离天主的,必被记录在地上」(耶17:13),难怪他们看后一个一个的走了,文字的谴责远比面斥容易为人接受,因为保存了人的尊严;也有认为天主在西乃山上用手指写十诫,现在耶稣用手指写天主的诫命,提醒人不要定人的罪,把判断交给天主。耶稣跟着站起来,这是个控告的姿态。旧约要求证人要为犯人的死负责,耶稣本可用一句话,使他们知难而退:「让控告人先向犯人投石」,保证没有人敢动手,但这样说仅具法律智慧而缺乏信仰幅度;因此耶稣说:「让那些无罪的先向她投石」,既然他们动机不良,通通都是罪人,自然一个一个的走了。

 

这个故事不在乎标榜耶稣的智慧,要消解这个两难问题其实有其他办法,例如说:「带她离开,不要玷污圣殿!」「那一个肯定她有罪的就自己下手」。耶稣答案的巧妙处,是从这个妇人的罪转而到每一个人自己的罪,看到原来自己同样是罪人,需要天主的宽恕。天主的慈悲不单是对这个罪妇,而是对所有人,包括经师和法利塞人在内,耶稣愿意带领所有听众回到天主那里。故事里最后的话是结论:「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故事是慈悲的胜利,气氛虽然紧张,但没有火并的冲突,因为慈悲不需要争吵,更不需要喧哗。

 

经师和法利塞人利用一个罪妇来为难耶稣,这妇人在故事里完全没有尊严可言,被人摆在中间作工具,她是生是死,会否悔改,这班人一点都不在乎;他们看法律,只在乎惩罚犯罪的人。耶稣亦讲法律,但祂用法律去治疗人,使人觉悟不会再犯。耶稣将这妇人看成一个人,让她面对面的向着天主,恢复她的尊严。这个女人回去后,相信一定不一样。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有将别人看成工具,为达到某一个目的吗?抑或像耶稣一样把人看成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故事中,年老的先走,最后才是年轻的,是年老的犯罪多吗?其实,作者大概是位老人家,愿意幽年轻人一默。老人家经验多,觉悟快,所以他们很快听出耶稣弦外之音,认识到自己是罪人,不要「五十步笑百步」,所以很快退出去。祇有年轻人以为世界祇有自己才理直气壮,充满正义感,最后剩下他们时,环境迫使他们承认自己也是罪人。所以,这故事可能为年轻人有特别意思,不要祇讲正义,基督徒更要讲慈悲。总之,从慈悲的师傅身上,我们感受到天主的慈悲。这个优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慈悲比惩罚更能使一个人悔改,更能重拾个人的尊严,更能以爱还爱。
 

反省与实践:

1. 同样面对一个犯人,不管他犯下了什么样的罪,我们可以选择轻视罪人的态度,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像耶稣一样,把他看作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用法律去治疗人、给他有悔改的机会。

2. 我们欣赏耶稣巧妙的智慧,然而学习耶稣的慈悲与宽恕更为重要。「不要为恶所胜,倒要以善胜恶」,同样都是罪人的我们,可在四旬期拜苦路时,触碰那宽恕众人、拯救全人类的圣心。

 

 枯木逢春

天国驿站 

一个素以圣洁自居的隐士一日途经城外,离远看见一个人坐在河边饮泣。走近的时候,隐士认出那人就是恶名昭著的强盗。未及急步离开,那人已跑上来,附伏在他的脚前,承认自己一切的罪过,并诚心祈求宽恕。隐士听过他的滔天大罪,便骄傲地向他说:「你希望获得宽恕吗?我看干枯的木杖长出玫瑰花,比你获得公义天主的宽恕更容易!」隐士说完便转身走了,留下那人在绝望的边缘挣扎。当隐士走了不远,他手中的木杖便在地上生根,无论他怎样用力,也无法把它拔出来。接着木杖长出新芽,还开满玫瑰花。那时,隐士听到一个声音说:「干枯的木杖长出玫瑰花,比慈爱的天主拒绝施恩与罪人还要来得容易!」 

 

 

故事中的隐士,一生努力潜修,痛恨犯罪,的确很难想象罪恶可以如此轻易得到宽恕。他对强盗的一番话,看似无情,但却不无道理。如果罪人可以轻易得到天主的宽恕,那么公义何在呢?人还有需要努力行善避恶吗?隐士潜修多年,然而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他守正不阿,无疑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人。不过,一枝长出玫瑰的木杖,让他发现天主的慈爱,远远超出了他的理解和期待。

 

保禄原本也是一个追求正义,疾恶如仇的人。不过,迂回的灵修旅程,使他的人生价值和目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他认为成义是透过守法,所以他不单洁身自好,努力在法律面前成为一个无暇可指的人;他也憎恨那些不守法律的人,甚至以无比的热忱去打击他们。但是,明白了天主的宽仁后,保禄一改以往的法律主义:「为了他,我自愿损失一切,拿一切当废物,为赚得基督,为结合于祂,并非藉我因守法律获得正义。」(斐3:8-9)他深深觉悟人是藉由于信仰基督而获得正义,即出于天主而本于信德的正义。(斐3:9)

 

相信正义出于天主而非自身努力,是否意味人在修德路上可以不思进取?保禄进一步说明,他不但没有因此而松懈,反而比以前更积极,更热心:「我并不是说:我已经达到这目标,或已成为成全的人;我只顾向前跑,看看是否也能夺得,因为基督耶稣已夺得了我。弟兄们,我并不以为我已经夺得,我只顾一件事,即忘尽我背后的,只向在我前面的奔驰,为达到目标,为争取天主在基督耶稣内召我向上争取的奖品。」(斐3:12-14)

 

能够像保禄一样觉悟的人不多,一般人总喜欢将精力错置。我们战战竞竞,不单为美满的人生,更为天堂的福乐而筹算,殊不知天主的逻辑与人的想法不同。我们以为付出的与收获的成正比,在心里判断或轻视未尽全力的人。当自己跌倒时,我们便自责内咎,无法面对内心残酷的指控。我们认为无条件宽恕并不合理,也不容易压抑内心的愤愤不平。

 

当我们发现身边或内心有人犯了罪,我们想拿起石头砸死他吗?你认为这些人应接受甚么惩罚才算合理?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罢!」(若8:7)当我们经常以审判者自居去惩奸警恶的时候,耶稣却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

 

天主的逻辑的确令人费解。为甚么宽恕会来得这么容易?人的努力,又会如同废物?其实,这正是圣经预言的一条新路,一条在怒潮中开辟的新途径。天主曾藉依撒意亚先知的口说过:「看啊!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即要发生,你们不知道吗?」(依43:18)为此,圣咏的作者回应说:「上主为我们行了奇事,我们满心欢喜。」(咏126:3)

 

耶稣基督便是通往天主的新路,祂对人的罪恶没有视而不见,对人的努力也不是毫不欣赏。不过,祂要带领罪人由黑暗进入天主的光明,从死亡进入复活的生命。光明和生命都是天主的礼物,是天主无条件的赠与,这是耳所未闻,眼所未见的新事物。宽仁的天主不看人是否洁身自好或无暇可指,而是看人是否以赤子之心完全信靠祂。

 

无论故事中的隐士,或福音中犯罪时被抓着的罪妇,当站立在祂面前时,赫然发现彼此原来是如此接近。罪妇在天主面前充满感恩、惊讶和默默无语;隐士则放下脸上的崩紧、高傲的心态,凝视天主的慈祥。圣女大德兰在教会内虽是公认的圣德表者,不过,她坚持在死亡时,如果能够不是凭自己的努力,而是靠天主的无限仁慈面对审判,那便是她最大的安慰。

 

 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道亦有道

閰德龙神父

当经师和法利塞人带来一个犯罪时被捕的妇人,他们问耶稣:「梅瑟在法律上命令我们用石头砸死这样的妇人,你有何高见?」(若8:5)耶稣没有作答。因为无论耶稣说甚么,人们都会乘机挑剔耶稣。平时耶稣说要爱人,要宽恕,如果耶稣说:面前的女人既然犯了罪,便要用石头砸死她。他们会嘲笑耶稣说一套,做另一套!但如果耶稣说要宽恕那女人,不要砸死她,他们又会指斥耶稣蔑视梅瑟的律法,大逆不道。所以他们问的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不论耶稣怎样作答,都会跌入法利塞人的圈套!耶稣看透了他们的心意,便不作响应,但他们不断的追问,耶稣便开口说:「你们中间谁没有罪,先向她投石罢!」(若8:7)结果他们从年老的开始到年幼的,一个个静悄悄地溜走了。耶稣便对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 

 

今日踏入四旬期第五主日,从上述圣经中,我们可以有以下的反省: 

 

第一:在生活中,我们有否犯了经师与法利塞人的毛病,一再试探天主?例如向天主祈求如果成功觅得工作,便答允以后每星期回来参与弥撒,岂料见工不成,人也变得无影无踪!很多时我们会与天主讲条件,如果天主给我们甚么,我们便会做甚么。但如果天主不给予,我们便与天主一刀两断。这些试探不正反映我们对天主没有信德吗? 

 

第二:耶稣说:「谁没有罪,就先向她投石罢!」(若8:7)除了天主之外,谁可以定他人的罪呢?即使我们见到所发生的事,我们只可以见证发生的事情,而没有权利去判定谁对或错。如果我们不随便判断,我们与别人的关系便可以保持和洽一些,不会常常被是非所困扰。每个人做事总有他的原因,不是外人所能轻易掌握或了解的,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判断谁对或错,将判断的权柄留给天主吧! 

 

最后,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不是耶稣姑息我们犯罪,而是天主愿意给我们机会悔改,所以我们要珍惜悔改的机会,因为耶稣最后说:「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8:11)如果我们不珍惜天主给与的机会,我们便要赔补所犯的一切罪过。因为犯罪是与天主决裂,犯罪是我们拒绝天主。 

 

保禄宗徒今日在圣经中说:「我只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获得天主,我愿意舍弃一切。」(斐3:8)这是一个极高的标准,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不过,我们值得反思:在生活中,天主在我的心内排第几位?我会否为天主的缘故舍弃自己、舍弃一切? 

 

保禄宗徒又说:「参与耶稣的苦难,经历祂的死亡。这样,我希望也能从死者中复活。」(斐3:10-11)我们也要准备好自己,参与耶稣的苦难和死亡,否则,复活节为我们便只是一个节日,没有甚么意义了!祈求天主帮助我们借着今日的圣经,真心悔改、皈依,舍弃自己,事事以天主为依归! 

 

 

 救恩就是基督

 

朝夕相随

陈日君主教

悔改、皈依,从罪恶回到天主,从奴役到获得解放,这是我们一生要走的路。这条路已有一个名字:耶稣基督。 

 

不是人靠自己的力量能改邪归正,而是天主白白赐予人的救恩。 

 

当然这白白赐予的救恩,是天主从永远对人类的计划。出谷纪是典型的例子;依撒意亚先知预言从充军之地回归祖国(读经二)将是新的出谷纪;是同一个计划,但每次都是新的实现。这救恩最新而决定性的完成是实现在耶稣基督身上。 

 

圣保禄宗徒称基督为「至宝」。比较起来,旧约的救恩为他只是影子;靠人的智慧追求救恩的学说他视作废物。(读经二) 

 

今天的福音生动地介绍了这至宝,这位带来新救恩的师傅。有人说这段福音更似出自路加的手,他特别强调耶稣对罪人、对妇女的爱护。 

 

整件事迹的描写,紧紧跟着达内尔书: 

 

同是有人要按照梅瑟的法律砸死在犯罪时捉到的女人,同是在控告者中有老人,同是有年轻的先知宣布了救恩。不同的是,在那里达内尔宣布了苏撒纳的清白,从控告者的手中救出了她;这里耶稣却从那些自以为守法的人手中,救出了一位罪妇。 

 

「谁敢说自己没有罪就先向她投石吧!」「没有人定你的罪吗?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 

 

借用保禄的话,我们可以说:耶稣「夺得了」那妇女,祂救了她;她如浪子「死而复生」,以后做了耶稣的门徒,做了圣女。 

 

但这一切还是要按逾越的定律,所有耶稣的门徒都要背十字架。我们的罪是最重的十字架,它每天压在我们身上,那就是我们心内不肯死的「旧人」。甚至圣保禄虽说基督已夺得了他,他也说自己还未成功,他说要「忘尽过往,只向着前面的目标奔驰。」 

 

我们信徒的福分就是看清楚了这目标:和基督分享光荣的永生。当然也要先参与祂的苦难和圣死,借着克己,置我们心中的罪人于死地。四旬期已过了大半,逾越节就在眼前。让我们加紧脚步向前奔驰! 

 

逾越是一件极团体性的事迹,出谷的是整个以色列民族。我们在准备自己参与逾越的同时,也要关心我们的同胞。 

     
本文已有44人点赞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APP已暂停下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