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荡子回头”看子女家庭教育-天主教星的家园 
从“荡子回头”看子女家庭教育
佚名 网络收集 阅读:395次 2022-11-08

去年在电视的焦点访谈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件触目惊心的故事:一个十七岁的女孩伙同男友谋杀自己的亲生母亲。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女孩的父亲是一位职员,母亲是一名教师。他们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直到中年,女孩才在父母的期望中呱呱坠地。女孩生的眉清目秀,招人喜爱。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一路成长,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对她关心备至。每天接送从不误时,到家后百般殷勤,深怕她在学校受了委屈,女孩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学校的表现一直很出色,学习成绩一路领先。这更使她的父母脸上有光。至小学毕业,她考上了重点中学。


到了中学,由于环境的变迁,女孩也发生了变化。她见到了一片新的蓝天,交了新的朋友。他意识到除了她和父母的三人世界之外,还有很多新鲜好玩的东西。她开始不能按时回家,面对母亲的追问,她开始编造谎言。有一次她跟同学们到一娱乐场所玩耍,被寻找她的母亲撞个正着。母亲把她拉回家中对她大发雷霆,并严厉警告这样做会毁掉她的前途,同时与她约法三章,不许她放学后在外面停留。


这是她第一次与母亲发生的冲突,她觉得母亲不讲道理,开始对她反感,就这样一发而不可收拾,与母亲的感情急剧降温,学习成绩也一路下跌,初中勉强毕业就辍学了。


辍学后父亲托人给她找了一份工作。她开始了新生活。但母亲并没有放松对她的监控,尤其对她与男孩的交往更是放心不下。几次的冲突后,母女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发生了上述的惨剧。


无独有偶,我想到了圣经中荡子回头的故事:两个家庭似乎发生了同样的问题,但结果却大异其曲。一个结局是悲惨的,另一个却是一个青年人的回归。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还是就两个故事中的问题作一个分析:


两个故事中的家庭可以说都是幸福的。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都出现了问题:荡子向父亲说:“父亲把我应得的那一份财产给我吧!”(路15:12)。女孩则“不能按时回家,喜欢在外面玩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规律(现象)。在人的一生中,青年无论在身体方面或心理方面都是变化最显著的时期。青年的身体变化,尤其是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发展和变化,给人格的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里,新的环境因素,也给青年生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使青年期的人格发生新的变化,所以也有人称青年期是人格重组的时期。


人自3岁前后就开始经常表现自己,对周围的限制及干涉采取反抗的行为。从这种反抗行为中,看出孩子已有自我意识的萌芽。但在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自己和他人,尤其是母和子的关系,还没有得到分化,离真正的自我意识还很远。


一进入儿童期,知识的增长,兴趣及关心的范围也广了,自我越来越扩大。另外母子关系的分化提高了儿童的自立性,使他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即开始能把自己的行为对象加以把握。到了青年期,发生了所谓的心理断奶,即要求脱离父母而独立。父母与孩子之间处于分化状态。青年的自我意识日益明确起来。这种我和他的分化带来了自我的认识,所以,有人称这时期为“人的第二次诞生”。


这时期,青年开始从对父母的依存和从属的关系中解脱出来。自己的问题自己判断,自己负责解决。这种自主与独立的要求日益变得强烈。他要摆脱双亲的监督,他们开始追求父母影响不到的内部世界及社会活动,或者有意识地要求脱离父母的影响范围。“为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而战斗!”


这一现象同时也意味着将依存的对象扩大到父母以外,形成新的依存关系。这一时期的青年在人性及社会性上还不能完全称得上一个真正的人。自我还多少处于不安和动摇的过程之中。所以他们需要选择一个集体,由同龄的朋友、伙伴组成,或由共同价值观念的人组成,作为新的依存对象。


随着青年对自主、独立的要求日高,他们还逐渐会感到过去一直是依靠对象的父母现在变成了压力和束缚。于是对父母显露出反抗的态度。这一倾向大约从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之间尤其显著。引发反抗的原因是:人们不肯完全同意青年要求自主决定的倾向。认为他们在认识社会及其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而不能将一切都让他们自主地去搞。对他们的行为作很多的限制。父母总是把他们当孩子看待。这些都会招致他们的不满及反抗。


另外,这时期的青年,本身存在着自立和依存这两种矛盾的要求,即他们虽然对父母作种种抗拒,但在经济方面及精神和情绪方面,又不能完全离开对父母的帮助和安慰,所以这时期也可以说是父母重新确立自己与子女关系的时期。由孩子的监护人变为他们的朋友。如果不能顺利过渡,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上面两个故事里的女孩和荡子都处在这个年龄段。他们都有独立的愿望。荡子的父亲给了荡子这样的一个机会,虽然他知道荡子离家后可能有的结果,但他还是给他自由,所以荡子得以成长,虽然是一种痛苦中的成长。而那女孩的母亲,对孩子的“独立”感到是一种危机,她千方百计地要控制她,不能叫孩子摆脱自己的掌握。她觉得只有在她的掌握中孩子才能安全。孰不知这种一厢情愿的剥夺自由的爱,正是酿成悲剧的原因。


有鉴于此,本人将从以下几点探讨分析家庭对子女应有的教育:


一、       以爱为基础


家庭中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血缘关系。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形成最亲密的团体。尤其是父母子女之间关系更为密切。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分离性,而且有着十分亲密的感情联系。人们常用“儿女之情”形容亲密的人际关系。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也说:“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能超过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的。父母爱子女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子女从小到大,一般都由父母亲手抚养。就是说,孩子的生命不仅是父母给予的,出生以后,孩子所赖以生存和生活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需要也都是父母提供的。孩子迈出的第一步,是父母牵着手学会的,是父母指引孩子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孩子的语言及生活能力也是父母教会的。是父母最真诚的爱抚、关心体贴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满足了孩子的种种需求。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和辛劳。对此,子女是亲身经历的,对父母之纯洁而又神圣的感情有最深切的体验。诗经上说:“父兮生我,母兮养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子女的这种心情和感受,是热爱敬重父母和听从父母教诲的感情基础。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别人的耐心说服,严肃的批评不一定使其动心。而当父母为他们的错误痛心时,子女往往心动,能主动承认检讨自己的错误,甚至会含泪表示痛改的决心。古代孟轲之母用“断织”的方法来激励他读书的故事历来被人们传为佳话。这不仅是因为孟母的教育方式,还在于强调母子的情感对教育孩子的巨大作用。


古代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北齐颜之推在他的家庭教育专著《颜氏家训》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虐,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这是什么原因呢?不是说师友无能,也不是尧舜之道本身没有说服力。这是说关系亲密,感情亲近的人所讲的话,更容易使人相信、理解和听从,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该以这份爱的情感施加影响。


当然父母的这种影响力也是有限度的,这跟子女的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子女的年龄越小,父母的影响力越大,效果也越显著。儿童、青少年的感情比较丰富,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独立意识也不强,对父母非常地依恋,他们的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很容易表露,情感也不够稳定,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容易发生变化,特别是对父母情感上的变化,子女在情绪上的反应极为敏感。但当孩子进入了青年期,尽管子女父母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但是由于长大以后的子女的独立意识加强,独立生活能力提高,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也相对减弱。他们的情感逐渐变得内向稳定,不像小时候那样容易为外界的刺激或影响所左右,所以有许多父母抱怨孩子长大了,不听父母的话,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其实,孩子长到青年期,父母更该放手培育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应常把他们揽在怀里。正像荡子的父亲,他非常爱自己的儿子,不愿他离开自己、离开家。假如他不顾儿子的需求硬把留在身边,就可能发生悲剧。这种一厢情愿的爱不但阻挡孩子的成长,更可能贻误孩子的终生,所以,父母对青年期的子女,更好作一个生活参谋——辅导他们自己做出生活的正确抉择。这也是父母对子女一种更高的爱的表现形式。


二、学会包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在行为上常会出现错误,一般家长都是进行批评训斥,甚至给予处罚。这是家长惯于运用的教育方式。如果与此相反,当子女在行为上出现了过失,不用批评、训斥或惩罚的教育方式,而采用宽容的态度,原谅子女的过失和错误,可以不可以呢?有没有积极地教育效果呢?


我们再回到前面提到的荡子回头的比喻中:荡子离开父亲在外吃喝嫖赌,浪费了父亲的家产。他回到家中本来无颜面对父亲。他心里寻思父亲不会接纳他,且他也觉得自己不配父亲接纳。他向父亲说:“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你的一个佣工吧!”(路15:18-19)然而却出乎他的意料。父亲不但没有骂他,反而“跑上前去,扑到他的脖子上,热情地亲吻他”(路15:20)。并吩咐仆人“你们快拿上等的袍子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的手上,给他脚上穿上鞋。再把那只肥牛犊牵来宰了”(路15:22-23)。就在这时荡子的心完全转变了。他初时的悔改,只是为了“有饭吃”保住性命,但这时他明白了何谓父爱,什么是“家”。从此以后,我想他再不会离开了,因为他的心与父亲与家连在了一起。


另一个很相似的故事发生在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身上。圣雄甘地自幼性格不太开朗,他对父母十分顺从,对周围的事物也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一旦被人奚落,马上就会“哭鼻子”。在学校一挨老师的批评就难过得不得了。然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也走过弯路。在少年时期,他同许多好奇心强、自负心胜的孩子一样,不知怎么的对吸烟很有兴趣。起初,他只是模仿着大人的样子试着吸,后来烟瘾越来越大,想戒也已成为不可能。由最初拣别人丢掉的烟头吸,发展到偷兄长及家人们的钱买烟吸的地步,越陷越深,渐渐地,他觉察到自己偷别人的钱,背着家长吸烟的行为太可耻了,一想起来就觉得无脸见人,内心十分痛苦,感到无地自容。他悔恨极了,甚至为此还想过自杀以求得解脱。


当他终于不堪痛苦与折磨时,便把自己迄今为止的整个堕落过程详详细细的写在一个笔记本上,鼓起勇气把笔记本交给了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批评、惩戒,以减轻内心的痛苦与烦恼。


父亲看了笔记本,知道了这一切以后,心情非常沉痛,他真没想到儿子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但是,圣雄甘地发现,父亲丝毫没有责备他,只是久久的凝视着他,两行热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了下来。


圣雄甘地从未看到过父亲那极为痛苦的样子,受了极大的刺激,更为内疚、悔恨,深感对不起父亲对自己的深切的期望,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耐心的教诲。他痛下决心洗心革面,彻底改正了错误,走上了正路。事隔多年,圣雄甘地回顾幼年时的那段经历激动不已。深有感触地说:“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态度挽救了我!”


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出现错误时,如果被人理解、接纳、包容,我们所得的教训恐怕比批评处罚深刻得多。因为你感觉到了对方对你的信任、接纳与包容。而恰恰是这信任、包容与接纳刺激你“将功折罪”——痛改前非。


 


 


三、多鼓励少批评


启发与鼓励是父母对子女教育常用的最基本的方法,它能提高子女的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在旧约的玛加伯书下篇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时安提约古王正在迫害犹太人,强迫他们背弃信仰而吃法律上禁止吃的猪肉。有母子八人被捕,由于他们拒绝王的要求被处以死刑。他们的母亲在他们临死前一一鼓励他们:“我不知道你们怎样出现在我的腹中:不是我给了你们灵魂与生命,也不是我构成了你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世界的创造者既然形成了人的初生,赐予万物以起源,也必仁慈偿还你们灵魂和生命,因为你们现在为爱护他的法律不顾惜自己”(加下7:22-23)。尤其在最小的一个赴刑前更是百般的劝慰:“我儿你怜恤我吧!我在腹中怀育你九个月,三年哺养你,又栽培提携养育你,直到现在的年纪。我儿,我恳求你仰视天,俯视地,观察天地间形形色色的万物!你该知道,这一切都是天主从无中造成的,人类也是如此造成的。你不要怕这刽子手,反该对得起你的哥哥们,视死如归,好叫我在天主显示仁慈的时候,迎接你的哥哥和你……”(加下7:27-29)。母亲的话果然鼓励了儿子。他向恶王说:“你还等什么,我决不听从你的命令,我只听从梅瑟给我们祖宗立的法律命令……”(加下7:30)。于是国王勃然大怒,对他用了更加残酷的刑罚,但这少年却一心依靠天主,冰清玉洁,勇敢地走入了另一个世界。


再看荡子的故事,其中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也用了相同的方法:“那时长子正在田地里,当他回来快到家的时候,听见有奏乐及歌舞声音,遂叫一个仆人过来,问他这是什么事,仆人向他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见他无恙归来,便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长子就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遂出来劝解他,他回答父亲说:‘你看这些年我服侍你,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而你从来没有给过我一只小山羊让我同我的朋友欢宴。但你这个儿子,同娼妓们耗尽了你的财产,他一回来你倒为他宰了那只肥牛犊。父亲给他说:‘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应当欢宴喜乐’!”(路15:25-32)


慈哉父心!他宽恕了离家出走,浪费了自己钱财的荡子。对这个生活在自己身边不知感恩却充满怨气的迷失的长子也包容了。长子质问父亲:“我这么多年服侍你……你却没有……但你这个儿子……你却……”而父亲却满含眼泪对他的抱怨耐心解释:“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不但如此,他更走出家门把长子接到家中,同时鼓励他开放自己接纳他的弟弟,向他说:“你这个弟弟……。”重新把他的弟弟拉到他的身边,使弟兄和好。故事的最后,圣经没有多作发挥,我想父亲、长子、荡子一家人定是欢天喜地,因为通过了这场变故,孩子都得到了成长。


结语: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一语给我们道破了父母教育子女的义务。父母不但有此义务,也有与此义务相连的先天优势,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爱是教育子女的动力。有了这份爱,父母才会积极主动地尽这份职责。但教育子女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那就是方法,没有好的方法,即使有爱也不可能尽好这份职责,甚至还会造成对子女的伤害。所以作父母的,应该更多的了解子女。按照他们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从而达到帮助他们成长的目标!

     
本文已有191人点赞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投稿邮箱:181376222@qq.com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扫码下载安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