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7日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证道-天主教星的家园 
2023年9月17日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证道
佚名 网络收集 阅读:2452次 2023-09-14

天国驿站

蔡惠民神父

七十个七次

中世纪的时候,有一个修女报称曾经目睹耶稣显现,有关的消息在教会内广泛地流传。当地的主教为了解真相,在主教府约见了修女。「当时耶稣有没有跟你谈话?」主教问修女。「有啊!我与祂谈了一会儿,」修女战战兢兢的回答主教。「若果你有机会再目睹耶稣显现,请你代我问祂一个问题:我当主教以前,曾经犯下甚么严重的罪过?」主教心里想,除了他的告解神师外,就只有天主才会知道答案。修女是否真的看见耶稣?届时便可分晓。几个月后,修女主动约见主教。进入主教的办公室还未坐下,主教便问:「修女,你是否又目睹耶稣显现?」「是啊!」修女答说。「那么你有没有问耶稣有关我犯过的罪?」「有啊!」「祂怎么说呢?」只见修女面露笑容,语带安慰的回答:「耶稣说,祂完全无法记起了!」

 

为说明宽恕之道,耶稣将天主比作一个国王。当国王要跟自己的债户算账时,一个仆人因无力还钱而苦苦哀求,国王便无条件撤销了他的欠债。不过,当同一个仆人没有宽待拖欠自己金钱的同伴时,国王便大怒,并且说:「如果你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玛18:35)为什么国王要这样愤怒对待第一个仆人?如果只因一次过错便落得如此下场,那么,天主的容人之道,根本连伯多禄所讲的七次也不如,更遑论七十个七次了。

 

第一个仆人得到惩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次数的多寡,也不是出于天主的小器。其实,当一个人拒绝宽恕他人时,本质上,他同时也不容许自己去经验他人对自己的宽恕。越是不愿意宽恕,越是无法经验宽恕;越是无法经验宽恕,越是无能力宽恕,形成一个自困的恶性循环。

 

我们都知道天主是慈悲为怀,宽宏大方,但多少人经验过呢?为什么会这样的呢?一般人认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宽恕并不实际。太容易去宽恕,不独无助他人觉悟前非,反会助长他人,特别是仇人,在我们身上占便宜的危险。好像伯多禄一样,我们往往会为宽恕的次数设底线,或为宽恕而定下条件。宽恕只能是有限度,有条件的,例如,除非对方首先认错,又或对方承诺不再重蹈覆辙,甚至要看到对方有所改变,否则,我们不会轻易宽恕。

 

这种实际的想法,表面上似乎很明智,但实质上也将天主对我们的宽恕,设定了底线和条件;将慈爱无量,宽宏大方的天主,矮化为一个斤斤计较,偿善罚恶的判官。纵使我们称天主为慈父,但心底里不敢相信,也不期望天主会像慈父对浪子般接纳我们。归根究底,我们始终认为,一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天主,较为容易相处和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传统所说的地狱并不是天主审判的后果,实质上是人拒绝承认和接受天主无条件宽恕而自困的笼牢。

 

无论在教会中,家庭中,甚至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都会轻易遇到不愿宽恕所带来的桎梏。一个只有五岁的小朋友与他的同学争执后,很自然的便会说:「我以后都不会再跟他们一起玩了。」这句说话有多坚决,说这句话的人内心亦有多冰冷。一句「我永远不会宽恕你!」看似很豪气,代价却是决绝地将仇恨的心魔永远关在自己的内心,付出不可谓不大。

 

圣咏的作者一再强调,天主是良善宽仁,缓于发怒,富于慈爱,人却拒绝接受这事实,也不相信宽恕比报复更能彻底化解仇恨。不过,拒绝宽恕他人,也是拒绝被宽恕;只有宽恕他人,我们才会经验被宽恕和接纳。所以,当耶稣被问及有关宽恕的限度时,他不对我们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耶稣的意思当然不是说四百九十次是宽恕的极限,他是藉这数字上的对比,指出宽恕与拒绝宽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极端世界。天主给予人自由,但人运用自由拒绝天主,顽硬的程度,有时甚至连天主的慈爱也不能软化。面对人的执拗,我相信天主是难过而不是愤怒。

 

 

不宽恕的荒谬

 

和平纶音 

吴智勋神父

 

 2733- 289 147-9 1821-35 

 

这星期福音读经的主题是宽恕。故事甚简单,由伯多禄的问题引起——问耶稣该宽恕兄弟多少次。耶稣以比喻作答,要求我们宽恕弟兄如同天父宽恕我们一样。这个看来简单的比喻,除非细加反省,否则难以入心。

 

伯多禄以领袖身份问耶稣有关宽恕之道,并提供答案问七次是否足够,这比旧约亚毛斯先知书提到与及一般犹太经师要求宽恕三次,多出一倍有多。他以为会得到耶稣的赏识,像小孩一样,天真地等待耶稣的赞美。

 

毕竟,新约的讯息是旧约的圆满,有限度的宽恕已被天父无限度的宽恕(七十个七次)所替代,这是福音的精华。耶稣以比喻要求人从天父那里学习无限度地宽恕,不要停留在有限度的公义及人间法律制度里。

 

耶稣的比喻中,一个仆人欠下一个君王一万个金币,原文「塔冷通」,是当时最大的货币单位。这是一个极庞大的数目,在当时能够是全城全年的开支,一个人怎样用也用不完,就算变卖所有也无可能清还这笔债项。仆人所说:「我一定要清还给你」只是信口开河,双方都知道那是谎言。不过,主人还是动了怜悯的心,自动豁免了他的债项。

 

至于朋友所欠那仆人的一百银币,为一个穷苦人不算太少,约一个工人数月的薪金,但与一万金币相比相去甚远。有人按当时的币值计算,两者大概是一比五十万,他的朋友是有可能清还一百银币的;虽在朋友的哀求下他仍不答应,只按法律要求,把他关在监狱里。

 

如果两件事不是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大概不会引起甚么争议。第一个故事令人赞美主人的慈悲为怀;在第二个故事里,债主循正当途径去索偿,他并没有派人去恐吓,也没有在债户门外放火、喷黑漆。今日社会每天都有这类金钱诉讼,数目之多早已无新闻价值了。这个比喻巧妙之处在于两个故事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要求人从一信仰角度去回顾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我们一生所犯大大小小的罪虽是无法弥补,天主尚且一一赦免,耶稣还为我们罪人受死;我们受了天主如此大的恩惠,怎能斤斤计较别人对自己一点点的开罪?正如比喻中主人所说:「难道你不该怜悯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悯了你一样吗?」这句话正道出比喻的要旨。

 

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最初的起因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因为互不宽恕以致愈滚愈大。名电影《决斗》(Duel)所描述的故事正是如此。故事叙述公路上一辆房车与一辆大货车的车主,互不服气被对方爬头超越,继而互相碰撞,最后房车把大货车引到悬崖,车主自己及时跳出车外,但大货车却煞掣不及,车毁人亡。房车的车主因决斗胜利而高兴至狂叫狂跳。但兴奋过后,细想自己得到了甚么?他的车没有了,对方连是甚么样子他还未弄清楚,便不明不白地死了。剧终时,主角坐在地上,落漠地凝视着地平线。不宽恕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让我们从信仰上取得力量,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积怨与纠纷。让比喻的讯息,静静进入我们心中,使我们先感受到天主对自己的无限宽恕,才会领悟不宽恕的荒谬,继而与别人修和。

反省与实践

1. 如果有一个人总是得罪你、给你添麻烦,你会怎么做呢?如果那个人就是你,而被得罪的人就是天主,那么到目前为止,祂一共宽恕了你多少次呢?

2. 耶稣教导我们,宽恕他人要从内心做起。若我们活着,是为主而活,就让我们学习以耶稣的心为心,发怒与仇恨的情绪必要离开我们。当我们能够做到与他人和好,天主也将与我们一同喜乐!

信友祷词

1. 请为经常活在怒气与仇恨中的人们祈祷。求主怜悯他们、宽恕他们,因为他们也许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而内心感到痛苦,愿祢以慈爱对待他们,帮助他们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纠纷,使他们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喜乐。

2. 请为世界各地遭遇患难的灾民祈祷。求天主恩待这些无辜受难的百姓,帮助他们重整家园,医治他们的病痛、安慰受伤的心灵,赐给他们信心与希望、迎接未来。

 

 

宽恕之道

 

 张春申神父       (玛十八21~35

耶稣基督在祂公开生活中的唯一使命,便是报告人类一个好消息:福音,天国已经临近。天国临近是天主救人计划的实现,包括天父借着基督赐给人类的各种恩惠,其中之一便是罪的宽赦。今天福音中的比喻,告诉我们这个好消息:天主是宽赦我们罪过的好父亲。

 

   不过在讲这个比喻之前,耶稣早已在自己的生活行动中,使人经验到这个天国临近的大恩惠。在耶稣时代,一些经师与法利塞人,对于罪人,如税吏与娼妓是非常严厉的。税吏因为在罗马帝国内担任收税,犹太人都以为他们是背叛祖国的大罪人。娼妓当然不用说更是罪人。所以一般犹太人,尤其自命清高的经师与法利塞人,非但心中轻视罪人,更不会去同他们来往。可是耶稣在生活中,却与众不同。祂曾召叫一个被人视为罪人的税吏玛窦为自己的门徒;祂还同税吏一起吃饭,表示与他们接近。这种种引起了人们的惊异,以及经师与法利塞人的责问。可是耶稣怎样回答呢?祂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病人。这表示祂来是宣告天国临近,天父是宽赦人的父亲,祂不排斥罪人,相反地,祂要如同父亲一般把自己有罪的儿女,召回家中。耶稣与罪人的来往,便是在行动中说明天主圣父借着祂,将宽恕人罪的恩惠,赏赐给人类。也因此在好几个机会中,耶稣不但接近罪人,而且向他们说:你们的罪宽赦了。这是天国的喜讯。

 

   这个喜讯是为一切人的,人人都需要这个喜讯。谁没有犯过罪呢?谁是健康的人呢?我们的精神生活中,都需要医生。

 

   不过作为天主子女的教友,自己蒙受了宽赦,必须效法天主父,也宽赦别人。所以在天主经中,我们常说尔免我债,如我亦免负我债者,即求祢宽赦我们的罪过,如同我们宽赦别人一样。因为天国临近不但促使我们回归天父,而且导致我们人间彼此和好,构成一个收受福音的友爱团体。

 

   如果我们看了耶稣在公开生活中与罪人来往的行动,以及祂对自命清高的经师与法利塞人的责斥,那么今天的比喻便更加清楚了。祂要伯多禄宽恕七十个七次,表示没有限制,因为天主圣父常准备宽恕我们人类。而且无论人的罪如何重大,都能得到宽赦。在圣经原文中说:一个仆人欠君王一万塔冷通(中文翻译一万金元宝)一万塔冷通是极大的数目,一个塔冷通等于一万美金;一万塔冷通等于一亿美金,这是耶稣时代的天文数字,大得惊人;但是象征天父的君王由于自己的仁慈宽赦了祂的仆人。不过,这个心硬的仆人,却不肯宽赦自己的同伴。于是遭受了君王的重罚。耶稣应用这个比喻的后半段,责斥当时的经师与法利塞人,不肯怜悯罪人。

 

   所以,今天福音中的比喻,为我们一方面是好消息;因为耶稣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罪过怎样重大,天父都一一宽赦,但另一方面,祂也要求我们宽赦别人。这正是我们每天诵念天主经时,所熟悉的道理。

反省与行动:

1. 我曾宽恕别人吗?

2. 我曾被宽恕吗?

3. 我愿意学习真心宽恕别人吗?

祷文:

请为天主子民祈祷。基督教导我们要不断宽恕。祈求仁慈的上主恩赐每一位天主子民,都能活出上主的恩慈,真心宽恕别人的过犯,彼此修和,让自己也得到内在的自由。

 

 

我该宽恕他多少次

 

道亦有道

阎德龙神父

 

在今日福音中,伯多禄对耶稣说:「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玛1821)在圣经中,七次是完满的意思。耶稣也以数字响应:「……而是七十个七次。」(玛1822)这七十个七次当然不是指人宽恕弟兄四百九十次后便毋须再宽恕。耶稣的意思是要求我们原谅他人的时候,不可斤斤计较,否则宽恕也就失去其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见过许多成年人或学生们,当有求于他人的时候,一心期望别人大方答允;相反,当别人求助于他时,他却斤斤计较,开列条件,衡量是否有互利价值。正是这份斤斤计较,使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甚至家庭成员间反目成仇,不能容纳异己的事件屡见不鲜。

 

今天香港教育普遍侧重两点:第一、挤进名校,考取好成绩;第二、毕业出路佳。于是教育成了觅食的工具。许多人更以学业成绩卓越与否卷标学童的价值。我们往往忘记了:学童是一个个的人,不是一件件的商品!

 

为我们这些接受了信仰的人,不但要着重孩子智育的发展,也要将德育、灵育作为培育孩子的优次。因此,教育除了知识的灌输外,也应培养孩子有广阔的胸襟,提升他们的素质。当人位高权重,处理大事时,更应怀有「丞相肚里可划船」的量度,可以从多方面观看事物,并且宽宏处事,仁爱待人。

 

耶稣说:「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玛1835)我们待人不但要有气量与胸襟,且要从心里不作计较。假若弥撒结束后,天正下着雨,有人因走避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一下,你会怎样反应?我曾听过教友在这处境下直骂对方瞎了眼!那教友为甚么会这样骂人?我相信是因为他未能从感恩祭中汲取耶稣的教训,也没有反思,将圣言在生活中实践。另外,教友可能未有充足准备便领受圣体圣事,又在领受这尊贵的圣事后,没有怀着感恩的心情与上主交心倾谈。让我们反问一下自己:我可愿意学习耶稣基督那以爱相待,接纳和宽恕异己的生活态度吗?

 

借着今日圣经的说话,让我们「谨记至高者的盟约,宽恕别人的过错。」(德289)正如上主「没有按我们的罪恶对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过犯报复我们。」(咏10310)我们除了感恩外,也该这样待人。让我们诚心祈求仁慈的天父帮助我们效法祂,实践祂的教导!

 

 

宽恕之道

 

朝夕相随

陈日君主教

 

我们惯常强调旧约和新约的区别。有人说旧约主张报复,新约主张宽恕。耶稣不是说过:「你们一向听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我却对你们说……」吗?

 

首先要澄清的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并不鼓励报复,而是说,「即使你要报复,也该节制,不可过分」。对良心粗鲁的百姓,天主那时也只能要求这么多。

 

大概因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规矩出自出谷纪廿一:24,特别有权威,所以一直有人坚持,到耶稣时代还被借用。随着文化的进步,人早已了解报复是不对的;甚至外教的智慧里,也强调宽恕。德训篇是在传统的宗教智慧里,注入了外教的智慧思想。今天的读经一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说法,已距离很远了。

 

家族与家族间、民族与民族间的报复行动特别可怕。若人只以同家族、同民族的人当作人,而别的人就不算人,那末报复可以被认为是本分。为了复仇雪耻可以大开杀戒,这样以暴力带来暴力,不断升级,疯狂地发展下去,过了几代,恐怕也不记得这暴力的开始是为了甚么。暴力是非理性的,科索沃发生的悲剧是一个例子。种族的仇恨,像一口无底的井,吞下了无数无辜的人。

 

宗教把所有人放在天主前,那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既然大家是罪人,那末我们彼此宽恕,就能保证天主对我们的宽恕,因为天主爱每人如子女。

 

福音中伯多禄的问题是关于宽恕的次数:我该宽恕我的兄弟多少次?七次够了吗?这问题听来很幼稚,其实未必。宽恕大概也应该有个限度吧,否则我的兄弟得寸进尺,我岂不放纵了他?人的忍耐也有限度,终有一天我会忍无可忍……。而且据说那时各经师的学派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甚至有一些准确的「价目表」——对妻子该宽恕多少次,对子女多少,对兄弟又多少……那么,师傅耶稣的规矩要求多少呢?

 

耶稣认真答复了伯多禄:「不是七次,是七十个七次」。创世纪四:24记载了拉默客的话:「杀加音的受罚是七倍,杀拉默客的是七十七倍」。现在耶稣却说宽恕兄弟该七十个七次。

 

耶稣不只直接答复了伯多禄,还加上一个比喻,让听众清楚体味到,计算宽恕的次数其实没有意义。主人赦免仆人的债项,与仆人欠仆人的债项根本不能比较,就像大梁和木屑的比例,后者真是微不足道。

 

比喻毕竟是比喻。有人可以为那恶仆辩护说:主人既已赦了我的债,已不能再追究,那同事欠我的债是另一回事,我还是要他清还,为何不可?在今天的社会里,恐怕他还能打赢官司哩!比喻不可能把事实全盘讲出来,这福音里的主人原来也是父亲,所有仆人都是他的儿女。爸爸宽恕了,而兄弟间不肯宽恕,岂不伤爸爸的心?

 

本主日的读经二还是罗马人书。数主日的「半延续读法」,今天是最后一段。读经二本来不刻意配合福音,但今天的读经二正点出整套宽恕之道的关键。天主不是宽恕了我们一笔债、一些身外物,祂是借着死亡与复活救赎了我们;从此,我们或生或死全属于祂。我们每个人都属于祂,是祂的宝贝。祂又说:你们给最小的一个兄弟做的,就是给我做;最小的是指最穷的、最弱的,也指最惹人讨厌的、最不讲理的、最使你生气的、得罪过你的、欠你最多的……。

     
本文已有108人点赞


天主教星的家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过信仰生活,提供日常信仰生活所需材料,是受圣神感动的成果。
本站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加入共同完善网站内容,只因这是属于主的一份工作。
欢迎联系我们并加入:关于天主教星的家园
投稿邮箱:181376222@qq.com

友情网站
圣母玫瑰园
小德兰书屋
梵蒂冈新闻
耶稣是主

扫码下载安卓APP